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热点 >> 正文

时评:网上“恶搞”不能没边

发表时间:2006/8/16 0:00:00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时评:网上“恶搞”不能没边
    最近,一部名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的网络短片,引发了人们对网上“恶搞”风的关注。片中,大家熟知的英雄人物潘冬子摇身变成了一心想发财的富家子弟,潘冬子的父母则成了地产商和追星族。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就这样遭到了颠覆。

    近段事件以来,类似上述现象的网上“恶搞”层出不穷。一名学生穿校服的普通照片在网络上曝光后,其形象被先后加工成芭蕾舞者、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杀手、功夫明星……这就是一度被评为网络红人的“小胖”。此后,流行歌曲、名画、明星、运动员甚至英雄人物都成了恶搞的对象。

    这些“恶搞”更多的是负面影响。首先,它们歪曲了事实,会混淆人们的是非观念,尤其不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对“偷东西是资源共享”这样的“恶搞”言论,成年人不过一笑置之,但孩子却容易产生疑惑。其次,会产生庸俗化倾向,助长玩世不恭、粗鄙的社会风气。第三,被“恶搞”者受精神伤害。媒体曾报道真实生活中的“小胖”因为形象被丑化并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受人嘲笑和攻击,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红色经典人物被“恶搞”,伤害的则是更多人的情感。

    分析“恶搞”对象由普通人到明星再到红色经典人物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恶搞”者最初纯粹是为了“搞笑”、好玩,或显示自己的“智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网上“恶搞”作品,大量创作类似作品成为网站提高点击率、赚取商业利益的好办法,也是作者出名的捷径。“恶搞”对象由此转向了更容易引人注目的明星和红色经典人物,其内容也渐渐脱离正常轨道,似乎搞得越奇特、越夸张、越惊世骇俗,就越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一种行为都必须有个限度。网络作为虚拟世界虽然较为宽松包容,但同样需要伦理道德的规范。对愈演愈烈的网上“恶搞”风,网络行业应当加强自律,文明办网,慎重刊登“恶搞”作品;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采用适当的手段处罚那些损害他人利益、利用“恶搞”获取名利的人;网络工作者应多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导向正确的文化作品,占领更多的网络阵地。已经意识到“恶搞”风不良影响的网民们,更应该积极联合起来,共同抵制那些庸俗不堪的“恶搞”作品。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