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0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阅读理解材料(网友版)

发表时间:2014/1/26 21:16:58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2010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阅读理解材料(网友版)

  一、功利性读书

  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东西,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

  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发的天性。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或许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林语堂先生和我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十二月八日——暂时尚无法搞清是哪一年的十二月八日——林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题目是《论读书》,讲得痛快:“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

  林先生所谈之功利性读书,于今未绝,相反,倒是更丰富了。学堂中的本本主义只是一种,其他各种心态,多系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怕是连林先生都未曾料及,比如,为写作——当然,读书写作,本是一回事,读而后写,亦乃文人本份,只是,当下现炒现卖,做投机生意的,大有人在。更有炮制读书札记的高手,一本书尚未握暖,一篇宏文却早已挥就,急匆匆换稿费去了。这样的书,读与未读,区别不大;这样的文章,怕也值不了几多银两。其次,为装大瓣蒜,譬如某君,每每玄谈,皆胡言乱语,状若酒醉:“关于正在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让人觉着比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还难懂,不禁喟叹:真有学问!好歹总算是一种自我包装罢,没准会蒙上哪个傻瓜蛋,祝他成功。第三,为图省事。名著巨制,卷帙浩繁,通读起来,颇为费力,不如去读些随笔小品,或者一些轻松的短构,甚至一些文摘或者妙言集锦,轻而易举,便“知道”了许多东西。时日一久,经典长卷,便愈发懒得碰触。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第四,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的是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茫。总之,跟着排行榜走,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觉,亦有千种,只有读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欲望的书,才能备感精神之至美;盲从于他人抑或媒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一本书倘出版三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会有大收获。

  让功利走开,纯然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瑟瑟的清风里,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书能让我们觉着活得很好,这就足够了。1.第 1 段中有"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 么呢?(4 分) 2.第 2 段中有"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的话, 那么林语堂所认为的"读书本旨"是 什么呢?(4 分) 3.第 3 段中作者举例评述了"其他各种心态",请分条概括一下哪几种心态.(6 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作者认为读书可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应该为性情爱好而轻松愉悦地读书, 并认为 读好书能引人向善,丰富智慧. B.作者认为只有在读书中认真思考体会,才能有读书的兴味,从而进入读书的佳境;而 为功利读书是违背人的性情的. C.作者批评了功利性读书并揭露其种种心态,从反面论证了应为取悦心灵而读书的主 张. D."书不是挥鞭的强盗, 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 是说没有强迫支配人的精神和控制人 的思想情感的书. E."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是说好书能使 人得到心灵的愉悦,给人美好的享受.

  参考答案: 1. 读书可使人清除寂寞枯燥之感而愉快地度过时光.

  2. 为了性情爱好而读书.(或: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

  3. ①为投稿写作,换稿费而读书. ②为装作有学问,骗人而读书. ③为图省事读短构而不读经典长卷. ④为赶时髦而读流行的书.

  4. B,D

  二、简繁之争讼

  海内外有关简化字的文墨官司,林林总总,无外三端:一曰简化字割断文化;二曰许多简化字简得无理据或不美观;三曰简化字转换成繁体字常出错误。故而提出废简归繁,或是对简化字进行“修缮”。

  说简化字割断文化,这顶“高帽子”戴得实在高了点。传统文献用的是历史字体,不识繁体字的确影响到古书阅读,但认识繁体字并非能顺利阅读。古书用字较为混乱,异体错讹不少,阅读起来需要许多古文字知识,更需要专家的校勘整理。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篇章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多种特定的表达习惯,有今人不熟悉的人文掌故、风物制度等等,这更不是字层面的问题。此外,文化传承还牵涉到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只识简化字当然读不懂古书,有碍文化的传承,但并不见得就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繁体字并不见得就能读懂古书,并不见得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初批判传统文化者,21世纪初要去“中国化”者,都是使用繁体字者,可为例证。

  “亲(亲)人不想见,爱(爱)人没有心”,几乎成了贬责简化字的“口头禅”。若依此理,“泪、尘、从”就应颂扬,眼水为“泪”,小土为“尘”,二人相随为“从”,比“泪、尘、从”字简义明。若依此理,许多字都有问题,比如:今人皆知主管思维与情感者是大脑而非心脏。那么,从“心(忄)”的字都得变,“有心也不能爱”;现代造“桥”,多用水泥、钢铁,木桥、石桥(礄?)已经较少,要不要将“桥”之“木”旁换成“钅”旁什么的?

  从书法美学的角度看,有些简化字写起来不那么好看,如“广(广)、厂(厰)、气(气)、声(声)”。汉字讲求书写之美,有些简化字的确在书写上不易布局,有失衡之憾。但是这种字并不多见,且不只是在简化字中才存在,例如:“广、厂”都是古字,读ān,同“庵”,多用于人名;“卜、孑、孓、彳、亍”等字古已有之;“氕、乒、乓”等字在简化字之前就造了出来。

  简繁转换出错,主要导因于“一简对多繁”现象。简化字为精简字数,曾将多字合用为一,如:发、发→发,干、乾、干→干,后、后→后,面、面→面,松、松→松。这些字多呈互补分布,合用一字在现代汉语系统中绝大多数不会歧解,少数可能会产生歧义,但是这种歧义多因词语问题造成,比如“白面(面)”和“白面书生”、“生发(发)(义为‘滋生发展’)”和“生发(发)油”。简繁转换出错,多数是因为人们缺乏基本的繁体字常识;机器自动转换闹笑话,是机器还不够“聪明”,不会结合上下文选取合适的字。研究表明引入上下文概念之后,自动转换的差错率会大大降低。换个视角看,现在港台地区的繁体字也有“一对多”的现象,比如“著”表示“着”和“著”,港台地区不作区分,简化字将其一分为二,无论是在读音还是在相关词语分辨上都有所便。

  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评价文字系统的优劣主要看其能否适应它所记录的语言。汉字至今不废,说明汉字可以胜任记录汉语的任务,可以适应当今语言技术环境。1950年之前的汉字使用,相当不规范。而简化汉字工作不仅进行了汉字简化,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汉字的整理,带来了汉字系统的规范。其作用不只是在历史上为全民的文化教育做出了贡献,更保证了汉字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应用。当然,简化字并不完美,可商榷处一定会有。关键在于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化字的“毛病”,而是汉字隶变之后的“通病”。台湾地区现今使用的繁体字也是经过整理的,不完全是1950年之前的用字面貌。

  上面是学理层面的讨论,就技术层面看,“废简归繁”不具有可行性:其一,十几亿使用简化字的人民都要经过一段文化断裂,改变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甚至牵涉到语言使用习惯。其二,50年来,用简化字出版的印刷物汗牛充栋,大量的影视字幕,机关单位、道路街市的标识用字、商品标牌用字、姓名用字等等都需更改。而这些都已经是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其三,计算机网络时代,要求汉字标准化,标准化的前提是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废简归繁,或是再“修缮”简化字,已制定的汉字标准要重定、计算机字库及各种信息设备要更换,各种输入方法要重新设计和学习。特别是资源库建设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工程,若文字字形改变,50余年的文字资源都须进行字形转换,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财。其四,汉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海外使用简化字的社区和简化字学习者,都会遇到上述困难,都需解决上述问题。

  诚然,一个民族使用着有简繁差异的文字,必非好事。但是,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废简归繁”或是“以简统繁”都不现实。简繁汉字都是民族之瑰宝,应当珍爱。简繁汉字属于同一文种,其间的差异或许有人为放大的成分。简化字社区的人能读繁体读物者不少,包括年轻人;繁体字社区的人笔头上也常写简化字(或称“简体字”),特别是年长者认识简体字者更多,因为简体字就来自手头,当年他们曾受到简字运动的较大影响。当前可行之策是注重简繁沟通。应认真研究简化字社区的人认识繁体字、掌握应有的繁体字知识、培养繁体字专才的问题。繁体字社区的人也应鼓励认识简化字。信息技术界应开发高质量的软件,提高简繁文本的转换质量。在文字态度上,两个社区要相互尊重,多点宽容。在各自进行文字整理时不要人为地扩大差异,尽量往接近的方向走,以便为子孙后代留下文字统一的空间。

  三、美进入“零利率”时代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6日再出惊人之举,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1%降至历史最低点——零至0.25%区间。这意味着美国已进入“零利率”时代。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16日警告说,美联储手头应对衰退的“弹药”已快要用光。

  美联储“孤注一掷”

  使出大幅降息杀手锏

  在当天结束的货币政策决策例会上,美联储将利率水平从目前的1%下调到了零至0.25%。这一降息幅度大于很多分析人士预期的0.5个百分点。美联储是去年9月开始此轮降息周期的,当时的利率水平为5.25%。

  美联储的近乎“孤注一掷”,既彰显了美联储决策层应对危机的决心和魄力,更反映了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性。随着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并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已成必然。根据权威机构的判定,美国经济已于去年12月陷入衰退。

  美联储在16日的降息声明中说,自10月底的例会以来,美国就业形势恶化,消费开支、企业投资和工业生产都在下降,金融市场形势依然严峻,信贷条件仍在收紧,“总体上看,经济前景进一步看淡”。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美联储不得不使出大幅降息这一“杀手锏”。

  奥巴马呼吁

  勿让美联储一家“死扛”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16日警告说,美联储手头应对衰退的“弹药”已快要用光,他呼吁政府其他部门“站出来”赶紧行动,不要让美联储一家“死扛”。奥巴马说,经济刺激方案是当前所必需的,他已召集自己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当天开会,商讨对策。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问题上,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一直在“联合作战”。但财政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并未能有效遏制经济下滑的态势,这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全力以赴。随着奥巴马上台,其大规模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新政”可望付诸实施,可能对美联储形成有效配合。

  按照美联储的决定,“零利率”政策将维持一段时间。对于美联储的举动,美国经济学家肯•梅兰认为,美国利率已非常低,降至“零利率”心理作用更大于经济效用,将会有助于振奋市场信心。受降息鼓舞,当天纽约股市暴涨。但《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称,即使考虑到美联储的这剂猛药,美国经济前景依然“惨淡”。

  调控经济转向

  “非传统手段”

  随着美国进入“零利率”时代,美联储也面临调控手段枯竭的困境。美联储表示,该委员会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因此,前美联储官员劳伦斯•迈耶认为,这次大幅降息很可能是美联储调控经济由“传统手段”向“非传统手段”过渡的转折点。

  所谓“非传统手段”,即在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将充分发挥“最终借款人”的角色,通过创新融资工具,大幅向市场注资。换言之,美联储将充分发挥手中“印钞机”的功能。

  日本央行压力陡增

  欧洲央行暂做观望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最新消息,美联储再次降息、开始实施事实上的零利率政策令日本央行蒙受巨大压力,日本央行将在18日和19日的金融政策会议上商讨相应对策。

  由于目前日本央行维持着0.3%的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美联储开始实施事实上的零利率后,日美两国的基准利率水平发生了逆转,这给日本央行造成进一步降息的压力。

  在全球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日元持续大幅升值对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可谓雪上加霜。所以,日本央行的本次金融政策会议究竟会作出什么选择,正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6日表示欧洲央行在进一步降息方面将有所限制,暗示1月份可能会暂停降息步伐。目前欧洲央行基准利率仅为2.5%。特里谢对媒体说,10月份以来欧洲央行已经降息175个基点,从目前阶段看,再度降息将是有限制的。他表示央行将重点关注已经作出的降息决定是否有效向市场传导。

  四、第322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合成生物学”

  日前,香山科学会议第322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合成生物学”。中国科学院张春霆院士和华泰立教授分别以“学术背景、研究内容、进展情况与前景展望”和“Overview and Perspectives”为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全面介绍了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合成生物学”是国际上刚刚出现的一门新生学科,它是用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的合成能力去设计非天然的、合成的分子,进而使这些分子在生命系统中有活性功能。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十分重视,纷纷建立各种发展规划,加大专项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在基因工程、代谢工程、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及各种组学研究等与合成生物学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已经有良好的基础并正在迅速发展。

  香山科学会议第322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生物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在本世纪初才逐步走向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2004年合成生物学被美国MIT出版的《Technology Review》评为将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的技术之一。短短几年的实践已证明该预见的正确性。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2006年投入2000万美元资助建立“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中心”,由UCB、哈佛大学、MIT、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等共同组建。欧盟2007年启动了“合成生物学”—新的及刚出现的科学技术引导项目(European Commission project II),涉及上述报告中各方面的18个项目。

  我国在合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但是在生物学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如基因组测序技术、DNA合成技术、基因组改造技术、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已经有了许多积累,可以说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与发达国家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我国在合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还处在零星研究阶段。

  以“合成生物学” 为主题的第322次香山科学会议于2008年5月12—13日在北京召开。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戈分校华泰立(Terry Hwa)教授、清华大学生物系的孙之荣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汤雷翰教授、天津大学的张春霆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魏江春教授任本此次会议执行主席。本次香山科学会议意在对这一刚刚出现不久的生物学前沿领域进行探讨,研讨合成生物学关键科学问题和可能的应用领域。天津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春霆院士、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华泰立(Terry Hwa)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11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围绕合成生物学前沿探讨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张春霆教授做了题为“合成生物学:学术背景、研究内容(含进展情况)与前景展望”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合成生物学的学术背景、内容与进展情况以及伦理道德问题与前景展望。张春霆教授指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遵循着一个从数据积累到科学发现再到理论诞生乃至应用的过程。第一次科学浪潮以天文学家第谷积累的天象观测数据为出发点,开普勒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而得出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牛顿综合前两者的工作,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为后来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及第三次科学浪潮涉及化学与化工、量子力学与材料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本世纪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可视为第四次科学浪潮。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各种生物组学提供了大量的有关生命系统的数据,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各类数据的归纳与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系统生物学则旨在揭示细胞内分子运动的普遍规律,合成生物学则将对生物领域的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生产力,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他从四各方面介绍了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的部分近期研究工作,包括细胞网络、基因线路、合成生物材料与物质、最小基因组与合成生物,特别指出了合成生物学的生物安全与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国际近期关于此方面的讨论。在报告的最后,张春霆教授强调了合成生物学在对人类认识生命、揭示生命的奥秘、重新设计及改造生物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基因组测序技术及DNA合成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人们认为合成生物学将会像信息技术一样得到迅速发展,并将在能源、化学品、材料、疫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总之, 如果说基因工程代表了上一代生物技术的话,合成生物学则代表了下一代的生物技术。

  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华泰立(Terry Hwa)教授做了题为“合成生物学综述”的主题报告。他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将合成生物学所带来的生物技术革命的重要性与19世纪在欧洲发生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发生的信息革命相类比。过去,在以传统方法改良作物方面我们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杂交水稻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与此不同,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系统进行操控,以满足农业、工业、医学发展的需求。目前,通过各种合成生物学会议的讨论以及iGEM竞赛的推广,合成生物学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合成生物学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及如何发展,尚有不同的思考和辩论,通过具体事例更容易看清其中的科学问题与挑战。华教授仔细讨论了Jay Keasling教授广受瞩目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微生物工业化合成的研究工作。虽然已有的生物技术足以将有关代谢途径嫁接到大肠杆菌上,但要达到实用的经济效益,其产量必须有七个数量级的提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项科学难题终于在Keasling教授的实验室被攻克。在研究过程中,Keasling教授领导的小组对有关代谢途径作了重新设计,解决了天然或非天然代谢物大量积累对寄主的毒性问题,并对改造后的微生物用变异进化法进行优化筛选,最终将青蒿素合成的成本降低了十倍。为表彰Keasling教授的杰出成就,美国Gates基金会授予他四千二百六十万美元继续抗疟研究,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能源部分别拨给Keasling教授所在的UC Berkeley和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五亿美金和三亿七千五百万美元从事生物能源研究。华教授接着介绍了美国有关将生物质量(如纤维素)转变为能源的讨论,其中一个关键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自然界利用光子将二氧化碳转换成乙醇的能量利用效率仅达0.5%。若能利用光合作用分解水来获得氢气,便可实现无碳循环并大大提高光能的转换效率。此类代谢途径虽然在藻类生物中存在,但要达到工业生产要求尚需解决脱氢酶的活性,电子输运控制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合成生物学的重大突破,需要我们对其载体¾微生物有透彻的和定量化的了解,为工业微生物的开发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而这方面的研究队伍正是目前国际国内合成生物学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研究者必须对自然界数亿年进化形成的生命系统的复杂性(特别是其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与控制)有充分的认识。外来的系统或改变,特别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生物体固有体系带来的极大的压力,往往极度破坏其生存所需的平衡,改变其生理状态。如何解决好这类矛盾,是合成生物学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问题,也是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结合点。从以上的实例与思考出发,华教授为我国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在基础学科的建设方面,应大力发展微生物的跨学科定量研究,组成多学科合作的研究团队,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力争近期取得突破,在学科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取得先机。建立国家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是集中优秀人才打攻坚战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相应的技术平台的建设方面,大规模DNA合成将成为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其意义可与计算机芯片制造相比,国家应大力发展。相配套的大规模测序、代谢分子检测、集成微流反应器等核心技术也应同步发展。最后,华教授再次呼吁将合成生物学提升到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抓住这百年一遇的机会,使我国在即将来临的生物技术革命中取得领先地位。

  张春霆与华泰立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热烈讨论。施一公教授提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若干中心技术的建立与发展,国家级的计划与投入十分重要,应真正做起来并做好,适当时候也可引进人才。来鲁华教授结合北大理论生物中心的经验谈到建立研究团队的重要性。赵国屏教授强调了科研机制的改革以适应发展的需求。

  专题报告涉及以下问题:

  合成生物学在工业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寻求化石资源的替代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并且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进行改造有助于工业生产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欧阳颀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北大2007iGEM队的工作之一“合成生物开关”。结合他的课题组在生物网络理论研究和参加iGEM比赛的经验,欧阳教授认为合成生物学关键要提高对于功能模块动力学的定量描述,同时他认为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需要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化学,物理,非线性动力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关于“合成生物学: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从Jay Keasling用大肠杆菌合成生产青蒿素的出色工作出发,在对其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它所暴露的理性设计所带来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是我们对生物体了解太少,导致理性设计缺乏依据;在“合成生物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的报告中对合成生物学中标准化的模块及新模块的设计、网络的调控和控制两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合成生物学:构造新生命及其应用”的报告指出,合成生物学作为基于基因工程和生物线路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从最基本的要素建立生物体,逆自然世界的过程重塑生命,进而按照人类的目的设计并创造新的生命部件、功能单位乃至生命体系,完成对现有的生命体进行有意义的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新一代工业生物催化与转化”的报告中着重指出:立足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我国的发展情况,就必须大力发展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而且完备的生物质循环经济,从而解决我国在食品、能源、环保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构建生物质分级利用的科学体系,通俗地讲就是逐步做到“好的拿来吃,差的拿去用”,逐层提炼经济效益较大的成分;与会专家结合已发表的科研成果,论证了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来制作疫苗以及生物盾牌(可用于艾滋病的预防)的可行性;同样,对于癌症的治疗及预防,合成生物学也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鉴于合成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发展我国合成生物学相关研究的急迫性,与会专家希望国家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科学。目前我国在合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生物学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如基因组测序技术、DNA合成技术、基因组改造技术、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已经有了许多积累,可以说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与发达国家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荀子的"明分"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描述过“和谐”的社会蓝图。而在他们的具体施政策略中,先秦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所提出的“明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在荀子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以“隆礼重法”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乐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并按照社会层级、职业、能力等等的差

  异来分配财物,适度地满足社会中每个成员的物质需求,来保证社会各阶层上下的协调一致。他把这种社会状态称之为“群居和一”。但要使这番美好的设想真正落实,则必须要突出“明分”之道。何谓“明分”?简单地讲,就是社会上下各成员在工作上都要各尽其职,在财物的分配上,要按职位、才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荀子如此看重“明分”之道,将其作为一个理想社会之所以可能的重要原则,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明分”可以使人贪欲的本性得到合理的控制。他在《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是说,喜欢财利、忌妒、憎恨、贪图享乐是人天生就有的本性。如果对之不加节制,不但社会会陷入争抢掠夺、残杀陷害的困境,而且人们之间那些推辞谦让、诚信友爱等维持社会和谐的美德也会丧失。因而,必须要以“分”的精神对人的本性进行必要的规范与引导,以便给予贪欲适度的需求与合理的满足。第二,“明分”可以最佳地处理贪欲与财物增长之间的关系。社会财物、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虽然适度的欲望会进一步刺激社会的发展,当欲望无限扩张时,社会财物、自然资源无法满足人的需求,社会就会出现“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富国》)的混乱局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分”的精神来引导欲望,使欲望与财物“两者相持而长”,既能使贪欲得到合理的满足,又能使社会得到发展。第三,“明分”可以使权势、财物得到合理的分配。荀子说:“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王制》)在这里,荀子明确地指出,如果不对人的层级、权势、好恶进行“明分”,非但人们之间不能互相役使,而且“势不能容,物不能澹”(《荣辱》),当权势和财物不能满足两人的同时需要时,社会也就陷入了争斗和混乱之中。由此可见,一个没有“明分”的社会不仅不会达到和平安定,而且还会产生种种的争斗和混乱。

  那么,“明分”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在荀子看来,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伦关系看,荀子说:“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君子》)荀子在这里指出确定贵贱、亲疏以及长幼之别,对于防止社会混乱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从官员的职位任用看,荀子认为应该“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君道》),即政府一定要根据官员的德行和能力的不同来安排岗位,使每个人都能得到与其才能相适合的职务。有意思的是,荀子还说:“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王霸》)这是指对官员还要进行年终考察以示赏罚。再次,从人们的职务与责任看,荀子认为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职务与责任是很明确的。他说:“掩地表亩,剌屮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进事长功,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下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富国》)这是指社会上下每个成员必须分工明确,责权清晰。只有充分体现这种“分”的精神,才会出现“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富国》)的合理社会现象,否则,社会就会陷入在位不谋其事,懒散推脱的混乱局面。

  由此可见,荀子所谓的“明分”,主要是对人的社会名分进行确定,然后按其所处位置、职业、能力、辈分的差异来决定相应的待遇和财物的分配。应该说,在承认社会层级差异的存在和人的贪欲本性上,荀子比起先秦其他诸子的看法要现实、积极。事实上,只有充分体现“分”的精神,明确分工,落实职责,按部就班,各尽其能,才会出现社会上下各成员和睦相处,欲望与财物“两者相持而长”的理想效果。相反,如果无“分”,人们就会随着“恶”的欲望为所欲为,最终导致内部争夺,彼此孤立,走向灭亡。所以,荀子反复地指出:“将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也”(《君道》)、“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富国》)、“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富国》)。

  荀子生当全国统一前夕,他强调“明分”的重要作用的想法,是基于对人性和社会动乱根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先贤们“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的深入思考。另外,社会已经历了550年的大调整,各种问题已充分凸现,比较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应该说,荀子的“明分”观实质上就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而开出的一剂良药。 (作者:陈中 浙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