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知识点第七章

发表时间:2018/9/18 9:35:15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七章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要求

知识点一、环境影响的概念

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拟建项目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对环境各个要素的影响。

对于预测到的不利环境影响,通常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防止、减轻、除或补偿)来减缓不利的环境影响。

在采取了减缓措施后,环境影响则为消除或者减缓环境影响之后的剩余影响。

(1)定义

通过系统地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

包括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影响的方式。

(2)分类

按照拟建项目的“活动”对环境要素的作用属性,环境影响可以划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等。

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显著性与拟建项目的“活动”特征、强度以及相关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有关。

环境影响识别的任务:区分、筛选出显著的、可能影响项目决策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或问题)。

构造的环境因子序列应能描述评价对象的主要环境影响、表达环境质量状态,并便于度量和监测。

环境影响识别的主要方法有清单法、矩阵法、叠图法、影响网络法。

知识点一、清单法(又称核查表法)

将可能受开发方案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通过核查在一张表上一一列出的识别方法。又称列表清单法或一览表法。

(1)简单型清单法:仅是一个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表,可做定性的环境影响识别分析,但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2)描述型清单法:较简单型清单增加了环境因子如何度量的准则。

(3)分级型清单法:在描述型清单法的基础上又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环境影响识别常用的是描述型清单法,目前有两种类型的描述型清单:环境资源分类清单、传统的问卷式清单。

环境资源分类清单,即对受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资源)先作简单的划分,以突出有价值的环境因子。按工业类、能源类、水利工程类、交通类、农业工程、森林资源、市政工程等编制了主要环境影响识别表。

描述型清单即是传统的问卷式清单。在清单中仔细地列出有关“项目一环境影响”要询问的问题,针对项目的各项“活动”和环境影响进行询问。

由清单法发展而来,不仅具有影响识别功能,还有影响综合分析功能。

以定性或半定量的方式说明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

该类方法主要有相关矩阵法和迭代矩阵法两种。环境影响识别中,一般采用相关矩阵法。

(1)叠图法,通过应用一系列的环境、资源图件叠置来识别、预测环境影响,标示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表征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

叠图法用于涉及地理空间较大的建设项目(包括手工叠图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叠图法)。如“线型”影响项目(公路、铁道、管道等)和区域开发项目。

(2)影响网络法,采用因果关系分析网络来解释和描述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除了具有相关矩阵法的功能外,可识别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知识点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根据拟建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

(1)筛选原则

①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

②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③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也应将其作为评价因子。

空气质量标准coi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二级、1h平值计算,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相应的值选取。

对于上述两标准中只规定了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的大气污染物,coi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但对于致癌物质、毒性可积累或毒性较大如苯、汞、铅等,可直接取其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

例:环境空气评价等级的确定

根据项目的工程分析结果,计算tsp、甲苯、二甲苯、丁醇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及其下风向最大落地浓度距源最远距离。其中pi定义为: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

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是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的。

需要调查的水质参数有三类:

(1)常规水质参数: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以 gb3838—2002中所列的ph值、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或化学耗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氮或氨氮、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及水温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

(2)特征水质参数: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以及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

(3)其他水质参数:如水生生物和底质。

被调查水域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级、二级,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

水生生物方面主要调查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

底质方面主要调查与建设项目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

根据对拟建项目废水排放的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的结果,选择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对地表水环境危害较大以及国家和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

对于河流水体,可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

第一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采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判断拟建项目或规划项目完成后对评价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前提是必须掌握评价区域内的污染源源强、排放方式和布局等有关污染排放的参数,同时还须掌握评价区域内大气传输与迁移扩散规律等。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

①确定预测因子。②确定预测范围与计算点。

③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④确定气象条件。

⑤确定地形数据。⑥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⑦选择预测模式。

⑧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知识点一: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要求: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

预测因子应结合工程分析的污染源分析,区别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下的污染因子。

正常排放情况下,应充分考虑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已经超标的物质,如果拟建项目也排放此类污染物,都应在预测因子中考虑此类污染物。

预测受体即为计算点,一般可分为预测网格点及预测关心点。网格计算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

预测关心点的选择则应该包括评价范围内所有的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点(区)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

环境空气质量敏感区是指评价范围内按gb 3095规定划分为:

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包括对排放污染物敏感的农作物的集中种植区域、文物古迹建筑等。

预测范围应至少包括整个评价范围,并覆盖所有关心的敏感点,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以进行适当调整。

在使用aermod及calpuff时,应注意保证预测范围要略大于评价范围。

在使用calpuff时,计算网格的范围应在模拟气象场网格的内部,不能超出模拟气象场网格的边界。

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见表5-1。

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

颗粒物污染物还应按不同粒径分布计算出相应的沉降速度。

符合建筑物下洗的情况,还应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

点源源强计算清单中包含了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排气筒几何高度(m)、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g/s)、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

面源源强计算清单按矩形面源、多边形面源和近圆形面源进行分类,其内容包括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体源源强计算清单包括中心点坐标、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m)、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参数调查清单见表5-6,体源初始扩散参数的估算见表5-7、表5-8。

对于不同的评价等级,所需长期气象条件也有不同:

一级评价等级:需要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数据;

二级评价等级:需要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数据。

不同的预测模式所需气象参数也略有不同,见表5-11。

地面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 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常规高空探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

每日观测资料的时次,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面1500 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应采用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 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一级和二级评价项目: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

典型小时气象条件: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

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长期气象条件中,每日地面气象观测时次应至少4次或以上,对于仅能提供一日3次的气象数据,应按国家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对夜间02时的缺测数据进行补充。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

地形数据除包括预测范围内各网格点高度外,还应包括各污染源、预测关心点、监测点的地面高程。

不同的评价范围所对应的地形数据精度,可以参考表5-12收集。

预测方案的设计,关键因素是合理选择污染源的组合方案。

在选择污染源及其排放方案时,应注意结合工程特点,将污染源类别分为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被取代污染源以及评价范围内其他污染源,而新增污染源又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排放形式。

在预测结果中需明确反映的内容:

(1)拟建项目新增污染源在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下对环境的最大影响,有效分析预测范围内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超标概率等;

(2)不同厂址布局、污染排放方式、污染治理方案对环境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3)改扩建项目建成后环境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叠加背景浓度后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等。

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常规预测情景组合见表5-13。

进一步预测模式选择时,应结合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对参数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包括aermod、adms和calpuff,适用于一级、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

不同推荐预测模式的适用范围见表5-14

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针对区域特征,以及不同的污染物及预测范围、预测时段,对模式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合理选择模式参数。

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的长期平均浓度(日均及以上平均时段),需注意合理选择重力沉降及干、湿沉降参数;

计算so2和no2浓度时,应注意根据输出结果选用合理的半衰期及化学转化系数等。不同预测模式主要输入模式参数见表5-15。

按设计的各种预测情景和方案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

(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一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3)分析典型小时/日/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4)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5)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知识点十:评价结论与建议

应结合不同预测方案的预测结果,从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承载能力以及总量控制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并明确给出大气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

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等。

知识点一:估算模式

1.模式介绍: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

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

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

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2.数据需求:

数据需求视计算内容而定。下面给出各种源强数据需求。

(1)点源数据:点源排放速率(g/s),烟囱几何高度(m),烟囱出口内径(m),烟囱出口处烟气排放速度(m/s),烟囱出口处烟气温度(k)。

(2)面源数据:面源排放速率[g/(s.m2)],排放高度(m),长度(m)(矩形面源较长的一边),宽度(m) (矩形面源较短的一边)。

(3)体源参数: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高度(m);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向扩散参数(m)。

(4)如评价范围属复杂地形,需提供地形参数: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m);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距源中心距离(m)。

(5)如周围建筑物可能导致建筑物下洗,需要提供建筑物参数:建筑物高度(m);建筑物宽度(m);建筑物长度(m)。

(6)如项目污染源位于海岸或宽阔水体岸边可能导致岸边熏烟,需提供排放源到岸边的最近距离(m)。

(7)其他参数:计算点的离地高度(m);风速计的测风高度(m)。

分类aermodadmscalpuff

模式介绍是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包括一个街道窄谷模型。是一个烟团扩散模型系统

适用评价等级一级、二级评价一级、二级评价一级、二级评价

适用污染源点源、面源、体源点源、面源、线源、体源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适用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小于等于50km大于等于50km

适用地形及风场条件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简单或复杂地形、复杂风场

对气象数据

最低要求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象数据地面气象数据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象数据

模拟污染物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恶臭、能见度

其他包括两个预处理模式,即aermet气象预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适用于从50km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的模拟尺度,包括了近距离的模拟功能,还包括长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

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化学反应模块包括计算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臭氧等之间的反应。adms有气象预处理程序,使用该模型模拟计算时,可以不调查探空观测资料。适用于特殊情况,如稳定状态下的持续静风、风向逆转、在传输和扩散过程中气象场时空发生变化下的模拟。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适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 m,如计算无组织排放源超标距离大于2000 m,则应建议削减源强后重新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输入参数包括:面源有效高度(m);面源宽度(m);面源长度(m);污染物排放速率(m/s);小时评价标准(mg/m3)。

(1)不同评价等级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附图要求见表5-16。

(2)不同评价等级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附表要求见表5-17。

(3)不同评价等级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附件要求见表5-18。

第一节

某地拟新建一项目,拟建厂址位于平原地区,周围地形条件属简单地形。项目主要大气污染源为锅炉烟囱,主要排放污染物为常规污染物so2、no2(排放的nox全部按no2计),特征污染物为hcl,各污染物排放清单见表5-19(注:本案例暂不考虑工艺和运输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及非正常排放)。

采用hj 2.2-2008推荐模式清单中的估算模式分别计算污染源的3种污染物的下风向轴线浓度,并计算相应浓度占标率,结果见表5-21。根据表中的计算结果可知,3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max=max(pso2,pno2,phcl)=18.31070,大于10%,但小于80%;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2.3km,超过项目厂界。根据评价等级判断标准,确定该项目的评价等级为二级。

评价范围取no2浓度占标准限值10%时距源最远距离d10%,即以污染源为中心点,计算出的评价范围半径为2.3 km或边长为2×2.3 km。根据hj2.2-2008的导则补充规定,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则该项目最终评价范围确定为以项目为中心,边长为5km的正方形。

项目地面气象参数采用当地2007年全年逐日一日8次地面观测数据,经程序插值成全年逐时(一日24次)气象数据。地面气象数据项目包括: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和站点处大气压8项,其中前5项属于aermod预测模式必需参数。

经对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区域内2007年风频最大的风向分别是e风向(风频13.49%)、ese风向(风频12.77%)和se风向(风频7.15%),连续三个风向角的风频之和大于30%,因此该地区在2007年内主导风向为东风偏南范围,全年及各季节风向玫瑰图见图5-2,2007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和年平均风速的月变化见表5-22和表5-23,相应月平均温度变化图及月平均风速变化图见图5.3和图5.4。

1.地面参数

2 高空参数

因项目周围50 km范围内无高空气象探测站点,高空气象数据采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质量模拟重点实验室的中尺度气象模拟数据。模拟高空气象数据模拟网格点编号为( 130,53),模拟网格点距离项目所在地直线距离为12km。

该高空气象数据是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生成,把全国共划分为149×149个网格,每个网格的分辨率为27km×27km。该模式采用的原始数据有地形高度、土地利用、陆地一水体标志、植被组成等数据,数据源主要为美国的usgs数据,原始气象数据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ncep/ ncar的再分析数据。

全年共输出高空气象模拟数据文件12个,每个文件包括各月逐日一日两次高空气象模拟数据。数据文件文件名共12位,前4位代表年,第5~6位代表月份,第7~12位代表该网格点编号。各文件中所包括的高空气象数据内容见表5-24。

根据预测评价要求,大气预测部分主要考虑本项目建成后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对评价区域和环境空气敏感点的最大影响,预测因子为so2、no2和hcl。

预测计算点包括评价范围内的5个环境保护目标和整个评价区域,区域预测网格距取50 m,预测内容包括计算区域及各环境空气敏感点的小时平均浓度、日平均浓度和年平均浓度。

知识点五:预测模式及有关参数

本案例采用hj 2.2-2008推荐模式清单中的aermod进行预测计算,aermod所需近地面参数(正午地面反照率、白天波文率及地面粗糙度)按一年四季不同,根据项目评价区域特点参考模型推荐参数及实测数据进行设置,本案例设置近地面参数见表5-25,地形按平坦地形考虑。

采用aermod推荐模式分别计算so2、no2和hcl对评价范围内各环境空气敏感点及区域最大浓度影响值,并叠加现状监测背景浓度值进行分析。

1.项目贡献浓度预测结果分析

其中表5-26列出各环境空气敏感点及区域最大浓度点的no2预测浓度值及占标率,并给出了所对应的最大浓度出现的时刻或日期。并根据预测结果,绘制出区域出现no2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所对应时刻的区域浓度等值线图、区域出现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所对应时刻的区域浓度等值线图及年平均浓度等值线图,见图5.1至图5.7。

本案例仅列出常规项目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中的基本步骤和分析内容,对于实际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还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复杂程度,考虑地形、地表植被特征以及污染物的化学变化等参数对浓度预测的影响,并结合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对区域及各环境空气敏感点进行叠加背景浓度综合分析,从项目选址、污染源排放度与排放方案、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及总量控制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并最终给出大气环境影响可行性的结论。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环评工程师

        [智学班]

        7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1080起

        了解课程

        286人正在学习

      • 环评工程师

        [轻学班]

        3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780起

        了解课程

        10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