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知识点第十五章第一节

发表时间:2018/9/25 8:49:51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十五章第一节

第一节 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分析的基本要求

清洁生产强调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即从源头和生产过程防止污染物的产生。

清洁生产的定义:指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1997年4月17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关于推行清洁主产的若干意见》(环控[1997]0232号),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含清洁生产有关内容。项目建议书阶段,要对工艺和产品是否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提出初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要重点对原料选用、生产工艺和技术、产品等方案进行详评,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和产品的环境风险。对于使用限期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三章第十八条指出:“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评价一个项目,应考虑生产工艺和装备是否先进可靠,资源和能源的选取、利用和消耗是否合理,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寿命、产品报废后的处置等是否合理,对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物是否做到尽可能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从而实现从源头消灭环境污染问题。

清洁生产所提环保措施建议,应是从源头围绕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和减污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清洁生产的分析是对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在进行清洁生产分析时应判明废物产生的部位,分析废物产生的原因,提出和实施减少或消除废物的方案。图12-1给出了生产中废弃物的产生过程。

一个生产和服务过程可以抽象成八个方面,即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管理、员工等六方面的输入,得出产品和废弃物的输出。

对于不得不产生的废弃物,要优先采用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剩余部分才向外界环境排放。

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分析应从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来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虽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的是一个建设项目,但一个建设项目可能影响到它的上游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过程,它的下游产品的使用(消费者)和产品报废后的处理和处置。

清洁生产分析工作应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不仅考虑项目本身还要考虑在工艺技术选择的先进性,建设项目投产后,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和能源的开采、加工过程应是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它所生产的产品在使用者手里应是高效的、利用率最佳的,在产品结束它的寿命后应是易于拆解、重复使用和综合利用的。

清洁生产指标分为三级:

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当一个建设项目全部达到一级标准,证明该项目在生产工艺、装备选择、资源能源利用、产品设计使用、生产过程废弃物的产生量、废物回收利用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做得非常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在清洁生产方面是一个很好的项目。

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当一个项目全部达到二级标准或以上时,表明该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清洁生产角度衡量是一个好项目。

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当一个项目全部达到三级标准,表明该项目清洁生产指标达到一定水平,但对于新建项目,尚需做出较大的调整和改进,使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于国家明令限制盲目发展的项目,应当在清洁生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一个项目大部分指标达到高一级标准,而有少部分指标尚处于较低水平,应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知识点一:清洁生产分析指标的选取原则

1.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

制定清洁生产指标是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理论,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展开清洁生产分析。

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是清洁生产指标选取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是从一个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地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如从原材料的采掘,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再到产品的销售,直至产品报废后的处理、处置。

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有时也叫生命周期评价,按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关键和与其他环境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它要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评估它对环境的总影响,这对于进行同类产品的环境影响比较尤为有用。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非常烦琐,且需数据量很大,而结果一般是相对的,尤其当系统边界或假设条件不同时,不同产品的比较便无意义。

并非对建设项目要求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生命周期评价,而是要借助这种分析方法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范围。

2.体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

清洁生产指标必须体现预防为主,要求完全不考虑末端治理,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指污染物离开生产线时的数量和浓度,而不是经过处理后的数量和浓度。清洁生产指标主要反映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量及产生的废物量。

3.容易量化

清洁生产指标要力求定量化,对于难于量化的指标也应给出文字说明。

4.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清洁生产指标应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要求,并应根据行业特点,考虑各种产品和生产过程选取指标。

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原则,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分为六大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在清洁生产审核中是非常重要的两类指标,必须有定量指标,其余四类指标属于定性指标或者半定量指标。

1.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

选用清洁工艺、淘汰落后有毒有害原辅材料和落后的设备,是推行清洁生产的前提。在清洁生产分析专题中,首先要对工艺技术来源和技术特点进行分析,说明其在同类技术中所占地位以及选用设备的先进性。可从装置规模、工艺技术、设备等方面体现出来,分析其在节能、减污、降耗等方面达到的清洁生产水平。

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资源、能源指标的高低也反映一个建设项目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在同等条件下,资源能源消耗量越高,则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清洁生产评价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包括物耗指标、能耗指标和新水用量指标三类。

新水用量指标:

3.产品指标

产品的清洁性、销售、使用过程以及报废后的处理处置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些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难以恢复的。

4.污染物产生指标

反映生产过程状况的指标是污染物产生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较高,说明工艺相对比较落后,管理水平较低。考虑到一般的污染问题.污染物产生指标设三类,即废水产生指标、废气产生指标和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5.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废物”只是相对的概念,在某一条件下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废物,在另一条件下就可能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对于生产企业应尽可能地回收和利用废物,而且,应该是高等级的利用,逐步降级使用,然后再考虑末端治理。

6.环境管理要求

是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废物处理处置、生产过程环境管理、相关方环境管理。

(1)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生产企业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总量控制要求。

(2)废物处理处置。要求对建设项目的一般废物进行妥善处理处置;对危险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生产过程环境管理。对建设项目投产后可能在生产过程产生废物的环节提出要求。

(4)相关方环境管理。对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和投产使用后,对于相关方(例如:原料供应方、生产协作方、相关服务方)的行为提出环境要求。

知识点一: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

可选用的清洁生产分析方法有:

(1)指标对比法。用我国已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或选用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对比分析评价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2)分值评定法。将各项清洁生产指标逐项制定分值标准,再由专家按百分制打分,然后乘以各自权重值得总分,最后再按清洁生产等级分值对比分析清洁生产水平。

目前,国内较多采用指标对比法。

知识点二:清洁生产分析程序

指标对比法评价程序为:

(1)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可参考,可与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作比较。

(2)预测环评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3)将预测值与清洁生产标准值对比。

(4)得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5)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和建议。

1.原则

(1)大型工业项目可在环评报告书中单列“清洁生产分析”一章,专门进行叙述;中小型且污染较轻的项目可在工程分析一章中增列“清洁生产分析”一节。

(2)清洁生产指标项的确定要符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六类指标考虑并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知识点三: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

(3)清洁生产指标数值的确定要有充足的依据。调查收集同行业多数企业的数据,或同行业中有代表性企业的近年的基础数据,作参考依据。

(4)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描述应真实客观。

(5)报告书中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的结论及所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2.内容

(1)采用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介绍。应介绍选取清洁生产指标过程和确定清洁生产指标数值,指标数值确定的参考基础数据,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等。

(2)建设项目所能达到的清洁生产各个指标的描述。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对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和装备选择、产品指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污染物产生的深入分析,确定环评项目相应各类清洁生产指标数值。

(3)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结论。通过将预测值与同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值进行对比,给出简要的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4)清洁生产方案建议。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按处理程度,废水处理技术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保护废水处理厂的后续处理设备。

1.一级处理

处理对象:一个沉淀过程,主要是通过物理处理法中的各种处理单元如沉降或气浮来去除废水中悬浮状态的固体、呈分层或乳化状态的油类污染物。

在某些情况下还加入化学剂以加快沉降。

处理效果:一级沉淀池通常可去除90%~95%的可沉降颗粒物、50%~60%总悬浮固形物以及25%~35%的bod5(溶解氧量),但无法去除溶解性污染物。

2.二级处理

处理对象:去除一级处理出水中的溶解性bod(生化需氧量),并进一步去除悬浮固体物质。还可以去除一定量的营养物,如氮、磷等。

二级处理主要为生物过程,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分解有机污染物。二级处理过程可以去除大于85%的bod5及悬浮固体物质,但无法显著地去除氮、磷或重金属,也难以完全去除病原菌和病毒。一般工业废水经二级处理后,已能达到排放标准。

3.三级处理

当二级处理无法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时,需要进行废水三级处理。

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其他污染成分(如:氮、磷、微细悬浮物、微量有机物和无机盐等)的工艺处理过程。

主要方法有生物脱氮法、化学沉淀法、过滤法、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等。一般三级处理能够去除99%的bod、磷、悬浮固体和细菌,以及95%的含氮物质。三级处理过程除常用于进一步处理二级处理出水外,还可用于替代传统的二级处理过程。

4.环评中常用的水处理技术规范

《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15-2012)

《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80-2010)

《电镀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hj2002-2010)

《焦化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2—2012)

《钢铁工业废水治理及回用工程技术规范》(hj2019-2012)

《制糖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18-2012)

在案例中,如果涉及以上行业的水处理措施问题,要首先考虑行业水治理技术规范。

1、格栅

定义: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

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选用栅条间距的原则:不堵塞水泵和水处理厂站的处理设备。

格栅的主要作用是去除会阻塞或卡住泵、阀及其机械设备的大颗粒物等。格栅的种类有粗格栅、细格栅。粗格栅的间隙为40~150mm,细格栅的间隙范围在5~40mm。

2.调节池

目的:为尽可能减小或控制废水水量的波动,在废水处理系统之前,设调节池。

按功能分类:均量池、均质池、均化池和事故池。

(1)均量池,均化水量,比如:线内调节式、线外调节式。

(2)均质池(又称水质调节池)。

作用:是使不同时间或不同来源的废水进行混合,使出流水质比较均匀。

常用形式有:①泵回流式;②机械搅拌式;③空气搅拌式;④水力混合式。

前三种形式利用外加的动力,其设备较简单、效果较好,但运行费用高;

水力混合式无需搅拌设备,但结构较复杂,容易造成沉淀堵塞等问题。

(3)均化池。

兼有均量池和均质池的功能,既能调节水量,又能调节水质。

如:采用表面曝气或鼓风曝气,可避免悬浮物沉淀和出现厌氧情况,同时有预曝气的作用。

(4)事故池。

主要作用就是容纳生产事故废水或可能严重影响污水处理厂运行的事故废水。

3.沉砂池

设置在泵站和沉淀池之前,用以分离废水中密度较大的砂粒、灰渣等无机固体颗粒。

平流沉砂池: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截留效果好、工作稳定、构造较简单。

曝气沉砂池:集曝气和除砂为一体,可使沉砂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至50%以下,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油和除泡等功能,为后续的沉淀、曝气及污泥消化池的正常运行以及污泥的脱水提供有利条件。

生物处理:适用于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废水。

按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分:好氧法、厌氧法。

按根据污泥的动力形态分: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

好氧生物处理:进水bod5/cod≥0.3。

厌氧生物处理:高浓度、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和污泥等。

1.好氧处理

活性污泥法好氧处理:传统活性污泥、氧化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生物膜法好氧处理: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等

(1)传统活性污泥法。

适用于:去除污水中碳源有机物,无氮、磷去除要求的情况。

按反应器类型划分:推流式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法、完全混合法、吸附再生法,以及带有微生物选择池的活性污泥法。

按供氧方式以及氧气在曝气泄中分布特点:传统曝气工艺、渐减曝气工艺和纯氧曝气工艺。

按负荷类型分为传统负荷法、改进曝气法、高负荷法、延时曝气法。

1)传统活性污泥处理法:

长方形,经过初沉的废水与回流污泥从曝气池的前端,并借助空气扩散管或机械搅拌设备进行混合,沿池长方向均匀设置曝气装置。

曝气阶段:有机物进行吸附、絮凝和氧化。活性污泥在二沉池进行分离。

2)阶段曝气法:

通过阶段分配进水的方式,避免曝气池中局部浓度过高的问题,曝气池沿程污染物浓度分布和溶解氧消耗明显改善。

废水中常含有抑制微生物产生的物质,以及会出现浓度波动幅度大的现象,因此阶段曝气法得到较广泛的使用。

3)完全混合法:(带沉淀和回流的完全混合反应器工艺)。

在完全混合系统中,废水的浓度是一致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氧气需求沿反应器长度没有发生变化。

在完全混合法工艺中,只要污染物是可被微生物降解的,反应器内的微生物就不会直接暴露于浓度很高的进水污染物中。

该工艺于含可生物降解污染物及浓度适中的有毒物质的废水。与运行良好的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工艺相比,它的污染物去除率较低。

4)吸附再生法(又称为接触稳定工艺):

由接触池、稳定池和二沉池组成。

接触反应器:初沉池的废水与回流污泥进行短暂的接触(一般为10~60min),使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被氧化或被细胞吸收,颗粒物则被活性污泥絮体吸附,随后混合液流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

分离后的废水被排放,沉淀后浓度较高的污泥则进入稳定池继续曝气,进行氧化过程。浓度较高的污泥回流到接触池中继续用于废水处理。

吸附再生法适用于运行管理条件较好并无冲击负荷的情况。

5)带选择池的活性污泥法:

在曝气池前设置一个选择池。

回流污泥与污水在选择池中接触1o~30min,使有机物部分被氧化,改变或调节活性污泥系统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微生物具有更好的沉降性能。

传统负荷法:普通城市污水,bod5和悬浮固体(ss)的去除率都能达到85%以上。

传统负荷类型的经验参数范围是:混合液污泥浓度在1200~3000mg/l,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h左右,bod5负荷约为0.56kg/(m3.d).

6)改进曝气类型:

适用:不需要实现过高去除率(bod去除率>85%),通过沉淀即可达到去除要求的情况。负荷经验参数范围是:混合液污泥浓度300~600mg/l,曝气时间为1.5~2h,bod5和ss的去除率在65%~75%。

7)高负荷类型:通过维持更高的污泥浓度,在不改变污泥龄的情况下,减小水力停留时间来减少曝气池的体积,同时保持较高的去除率。

污泥浓度达到4000~1oooomg/l时,bod5容积负荷可以达到1.6-3.2kg/(m3.d)。

在氧气供应充足并不存在污泥沉降问题的条件下,高负荷法可以有效地减小曝气池体积并达到90%以上的bod5和ss去除率。

目前,许多高负荷法使用纯氧曝气来提高传氧速率,以避免曝气池紊动度过大引起污泥絮凝性和沉降性变差。如果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会引起严重的污泥沉降,尤其是污泥膨胀的问题。

8)延时曝气工艺:采用低负荷的活性污泥法以获取良好稳定出水水质。延时曝气法中停留时间一般为24h,污泥浓度一般为3000-6000mg/l,bod5负荷<0.24kg/(m3.d)。

特点:污泥负荷低、停留时间长,污泥处于内源呼吸阶段,剩余污泥量少(甚至不产生剩余污泥),污泥的矿化程度高,无异臭、易脱水,实际上是废水和污泥好气消化的综合体。典型的问题:污泥膨胀引起的污泥流失、硝化问题导致ph值降低以及出水悬浮物增高等。

(2)氧化沟。

属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氧化沟的池型,既是推流式,又具备完全混合的功能。

缺点:具有占地大、投资高、运行费用也略高。

适用:土地资源较丰富地区;在寒冷地区,低温条件下,反应池表面易结冰,影响表面曝气设备的运行,因此不宜用于寒冷地区。

(3)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适用:建设规模为iii类、ⅳ类、v类的污水处理厂和中小型废水处理站,间歇排放工业废水的处理。

sbr反应池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

sbr以脱氮为主要目标时,应选用低污泥负荷、低充水比;以除磷为主要目标时,应选用高污泥负荷、高充水比。

(4)生物接触氧化。

适用:低浓度的生活污水和具有可生化性的工业废水处理。

根据进水水质和处理程度:一段式或多段式。个数不应少于2个。

(5)生物滤池。

适用:低浓度的生活污水和具有可生化性的工业废水处理。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供应空气,应按组修建,每组由2座滤池组成,一般为6~8组。

曝气生物滤池适用于深度处理或生活污水的二级处理。

根据废水性质、排放标准或再生水要求确定。

为避免或减少消毒时产生的二次污染物,最好采用紫外线或二氧化氯消毒,也可用液氯消毒。

应根据水质特点考虑消毒副产物的影响并采取措施消除有害消毒副产物。

臭氧消毒适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如脱色、除臭等)。在臭氧消毒之前,应增设去除水中ss和cod的预处理设施(如砂滤、膜滤等)。

知识点七:污泥处理与处置

污水的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过程中会产生膨化污泥,量及其特性与原污水特点及污水处理过程有关,污水处理的程度越高,产生的污泥量也越大。

污泥的主要特性包括:总固态物含量、易挥发固态物含量、ph值、营养物、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有机化学品、危险性污染物等。

原则:应根据工程规模、地区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与处置。

减量化处理:污泥的体积减少和污泥的质量减少,前者如采用污泥浓缩、脱水、干化等技术,后者如采用污泥消化、污泥焚烧等技术。

稳定化处理:使污泥得到稳定(不易腐败),以利于对污泥作进一步处理和利用。可以达到减少有机组分含量、改善污泥脱水性能、便于污泥的贮存和利用,抑制细菌代谢,降低污泥臭味,产生沼气、回收资源等目的。

污泥稳定的方式:厌氧消化、好氧消化、污泥堆肥、加碱稳定等技术。

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泥中的致病菌、寄生虫卵数量及多种重金属离子和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泥臭味,广义的无害化处理还包括污泥稳定。

污泥处置:提高污泥的资源化程度,变废为宝,将污泥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燃料和建材等方面,做到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可持续发展。

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考虑污泥性质与数量、技术条件、运行管理费用、环境保护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农业发展情况、当地气候条件和污泥最终处置的方式等因素。

工业废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依据危险废物名录及相关鉴别标准进行鉴别,属危险废物的工业废水污泥,应按《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的要求处理与处置。

知识点八:恶臭污染治理

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在技术经济可行,满足环境评价、满足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除臭方法。

主要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

物理方法:掩蔽法、稀释法、冷凝法和吸附法等;

化学法:燃烧法、氧化法和化学吸收法等。

脱臭方法的主流:物理、化学方法,主要有酸碱吸收、化学吸附、催化燃烧三种。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点,但都存在着所使用设备繁多且工艺复杂,二次污染后再生困难和后处理过程复杂、能耗大等问题。

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用生物方法来处理恶臭物质。

恶臭污染治理: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应优先考虑生物除臭方法。

无须经常人工维护的设施:如沉砂池、初沉池和污泥浓缩池等,应采用固定式的封闭措施控制臭气;

需经常维护和保养的设施:如格栅间、泵房的集水井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脱水机房等,应采用局部活动式或简易式的臭气隔离措施控制臭气。

知识点九:工艺组合

根据原水水质特性、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处理出水水质目标,在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处理单元或组合工艺。

废水处理组合工艺:各处理单元要相互协调,在各处理单元的协同作用下去除废水中的目标污染物质,最终使废水达标排放或回用。

采用厌氧和好氧组合工艺:厌氧工艺单元应设置在好氧工艺单元前。废水中含有生物毒性物质,且废水处理工艺组合中有生物处理单元时,应在废水进入生物处理单元前去除生物毒性物质。

在污(废)水达标排放、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优先选用污泥产量低的处理单元或组合工艺。

城镇污水处理应根据排放和回用:选用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再生处理的工艺组合。

一级处理:去除污水中呈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污染物。

二级处理: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及植物性营养盐。

三级处理:对经过二级处理后没有得到较好去除的污染物质进行深化处理。

当有污水回用需求时,应设置污水再生处理工艺单元。

城镇污水脱氮除磷应以生物处理单元为主,生物处理单元不能达到排放标准要求时,应辅以化学处理单元。

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应考虑设置事故应急池。

工业废水处理站的流程组合与工艺比选应符合:《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71)、《酿造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5)、《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80)等相应污染源类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

知识点十:污水处理厂(站)总体布置要求

1.总平面布置

(1)按流程顺序布置,应将管理区和生活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上风侧,将污泥区和进水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

(2)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以节约用地、缩短管线长度为原则,同时满足各构筑物的施工、设备安装和各种管道的埋设、养护维修管理的要求,并按远期发展合理规划。

(3)保证运行安全、管理方便,宜布置成单独的组合。

(4)污泥消化池与其他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大于20m,储气罐与其他构筑物的间距应根据容量大小按有关规定确定,具体设计要求应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规定。

2.高程布置

(1)不应建在洪水淹没区,当必须在可能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建厂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

(2)竖向布置,应考虑土方平衡,并考虑有利于排水。

(3)出水水位,应高于受纳水体的常水位。

(4)尽可能采用重力流,需要提升时应设置相应的提升设备。

(5)水头损失包括沿程损失、局部损失及构筑物本身的水头损失。考虑扩建时预留的储备水头。

(6)进行水力计算时,应选择距离最长、损失最大的流程,并按最大设计流量计算。当有两个以上并联运行的构筑物时,应考虑某一构筑物发生故障时,其余构筑物须负担全部流量的情况。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环评工程师

        [智学班]

        7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1080起

        了解课程

        286人正在学习

      • 环评工程师

        [轻学班]

        3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780起

        了解课程

        10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