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格类 >> 教师资格 >> 辅导资料 >> 中学教育 >> 正文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要考点之动机与情感

分享到:
发表时间:2012年3月29日13:43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本文主要是介绍的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要考点之动机与情绪情感内容,希望对您复习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有所帮助!~

七、动机与情绪情感

掌握动机、需要、诱因的概念;熟悉动机的基本特征;熟悉动机的功能、需要、诱因与动机产生的关系;熟悉动机的种类;熟悉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及其应用;掌握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工作动机的概念;熟悉成就动机的成分和工作动机理论;熟悉影响成就动机高低的因素及其应用;熟悉社会性动机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掌握本能理论、匮乏动机、成长动机、认知与期待理论;熟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熟悉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解释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现象;掌握情绪情感、心境、应激的概念;熟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熟悉情绪情感表达的方式;熟悉保持良好的心境的方法;熟悉情绪情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

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只能通过表面行为来推测。在行为产生之前就已经发生,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如口渴、饥饿),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动机是基于需要产生的。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有水源的地方),有时,机体没有强烈需要的情况下诱因仍有可能成为动机的产生原因,如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让不饿的人也想吃。

动机和需要、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是支配人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部刺激物。需要推动人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目的性和方向性,当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3、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前者由生理需要驱动,后者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为人类所特有,出现得比较晚,包含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工作动机、成长动机等。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前者是个体的内部需要引起的,后者是为了获得奖励而产生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内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

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多种动机中,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用的是主导动机,处于辅助、从属地位,作用偏弱的为之从属动机,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每个人的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不一,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主导或从属动机也会发生变化。

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简单容易的活动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大时,以较低水平的动机强度为佳。

5、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主要原因是:合作、情谊(情感因素)、归属。

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包括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高则喜欢挑战困难,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则易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任务。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能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理论包括: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

X理论:认为工作动机来源于物质利益的驱动;

Y理论:把人看作是负责、有创造力的,非物质利益驱动而是想要把工作做好的内驱力。工作激励应把为其创造一个供自由发挥的工作环境放在第一位。

V理论:认为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个体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有雄心的人们个人价值观比较高,并且会努力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

Z理论:当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

6、影响成就高低的因素:(1)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2)教师的言行(3)竞争和竞赛活动(4)学生的学习成绩(5)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6)个性因素(7)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

7、社会性动机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交往动机能使人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协力完成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也能满足人们归属与爱的需要;成就动机能使人不断努力克服困难追求成功以达成目标,是对工作、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的推动力;工作动机总是人们不辞辛苦地勤奋工作的强大动力。

8、本能理论:最早被提出的动机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其实人的行为并不完全是先天机制的驱使)

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即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趋于消失;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即成长)的动机。在这种动机驱动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认知与期待理论:认为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解释。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认为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效价)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期待越大,动机力量越强。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低级需要未满足时即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这个等级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10、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行为。

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激情: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

应激:人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若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适应性疾病的发生。

1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出生便有,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具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等特征;而情感则更多地与人的精神、社会需要相联系,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逐渐发展起来的,为人类独有,具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等特征。

12、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方式是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也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手段。

13、保持良好心境的方法:(1)学会放松;(2)学会转移注意;(3)学会宣泄;(4)学会自我解嘲——“甜柠檬”心理,相信自己获得的已是最好的;(5)学会幽默。

14、情绪情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1)动机功能——激励和动机潜力指标(2)调控功能——促进和瓦解(3)健康功能(4)信号功能——表情进行信号传递,非语言交际。

相关文章: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要考点汇总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资料汇总

更多关注: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 考试培训 考试动态

教师资格证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编辑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更多

教师资格证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证报考指南更多

最近更新

教师资格证考试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