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教育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5/10/14 11:40:33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通过本章学习,应重点识记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点。本章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点有: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等,其中应重点识记的教育学思想包括:孔子、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儒家代表《学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以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考生需要在复习时加以重视。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什么?

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明确的问题。

在中国,战国以前的古籍中,“教”与“育”很少连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是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是引出或发挥,是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的意思。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把教育看作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等①。虽然这些提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说法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教育要素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各级”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学制中具体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在原始社会中,教育是非形式化的,奴隶社会以后逐渐出现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它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出现了以教育作为职业的教师。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出现了学生。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柏拉图在雅典城郊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这是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初步定型。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l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化的教育主要是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化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甚至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制度化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社会、政治、文化乃至个人发展的影响,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念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们的道路。如果他们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他们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①: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儿教育是进入学校教育前的教育,称为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联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社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初步的、朦胧的,还处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帮助孩子顺利地适应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幼儿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这对于孩子智力、人格、心理等的早期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在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同时,大多数国家又把儿童入学的年龄提早到5~7岁,其中尤以6岁居多。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它标志着中国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教育学校的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相对较差,而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又有所欠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时代要求人才应该具有综合型和专业型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开始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各类高等教育学校也各有不同。

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类型向多种类型演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变性,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系列,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全日制高等学校也是分类型的。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非学历教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补充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从而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编辑推荐:

2015年教师全国统考、地方省考通关取证

2015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汇总专题

更多关注:教师资格考试介绍 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掌上平台

(责任编辑:昆凌)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教师资格

        [笔面护航班]

        笔试+面试 协议保障 2期重学高端服务

        3580

        了解课程

        456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冲关畅学班]

        入门+进阶 精选教材 协议保障 1期重学

        980起

        了解课程

        795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精品乐学班]

        课程模块 准题库自主练习重点强化学科全面

        680

        了解课程

        1042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面试特训班]

        全新升级模块 协议重学 研发资料班主任督学

        1680

        了解课程

        992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面试精品班]

        课程模块 学科试讲 高性价比

        980

        了解课程

        992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