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能力模块二第5节小学生学习指导

发表时间:2017/3/22 10:38:23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一、学习的概念[了解]: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由于练习或者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表明: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学习的主要理论[了解]:(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经典实验:由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

经典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规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淘汰错误反应、保留正确反应的渐进过程。

(2)尝试——错误基本规律:

第一,准备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如果学习者有学习准备又实施学习行动,学习者就会感到满意,如只准备,不学习,则会感到失落。

第二,练习律。

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第三,效果律。在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虽然尝试——错误学习模式是从动物实验中推导出来的,但它对于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它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会终生不忘。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以白鼠为实验对象,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基本规律有:

(1)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分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生过程

(4)强化和动机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接,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1、苛勒的完形——颇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3)刺激和反应之间要以意识为中介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一位新行为主义者,他经常用动物的动机、认识、预期、意向和目的来描述动物的行为。他关心行为理论如何同诸如知识、思维、计划、 推理、目的、意向等概念相联系。他的理论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整体性行为主义、符号——完形说或预期说。由此可见他所受的格式塔学派的影响。

他反对和部分抵制某些较严格的行为主义先驱及与他同时代的行为主义者所接受的限制性前提。“认知”在托尔曼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有人认为托尔曼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托尔曼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

(1)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由此,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基本结构。

①动机原则。

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

④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在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2)接受学习

1)接受学习的实质: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在接受学习中,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通过教科书或教师的讲述,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

学习者只能接受这些已有的知识,掌握它的意义。

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表现为:

第一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概念;

第二找到新知识与有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

第三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2)先行组织者技术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辩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学习过程八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维果斯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中介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二,练习律。

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第三,效果律。在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了解]:(一)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三)学习的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四)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了解]:(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获得信息,做出计划、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

冲动型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

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3)辐合型与发散型

根据吉尔福德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2、智力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比例中不到1%。

(2)智力的群体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第一,男女智力水平大体相等,男性智商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有优势领域。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1、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性格的特征差异: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速度、质量。

五、学习策略的指导[了解]:(一)学习策略含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

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合成整篇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

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⑥画线与批注

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在教学生画线时,首先,解释在一个段落中什么是重要的;其次,教学生谨慎地画线,也许只画一到二个句子;最后,教学生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画线部分。

圈点批注的方法有:圈出不知道的词;标明定义和例子;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在重要的段落前面加上星号;在混乱的章节前画上问号;给自己作注释;标出可能的测验项目;画箭头表明关系;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视觉联想、语义联想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加工。

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背景知识对学习是很重要的.教师一定要把新的学习和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并要能联系实际生活,不仅帮助他们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而且要帮助他们感觉到这些信息有用。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问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

a.系统结构图。学完一科知识,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将主要信息归成不同水平或不同部分,然后形成一个系统结构图。

b.流程图。流程图可用来表现步骤、事件和阶段的顺序。流程图一般是从左向右展开,用箭头连接各步

c.模式图或模型示意图。模式图就是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在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模型示意图是用简图表示事物的位置(静态关系),以及各部分的操作过程(动态关系)。

d.网络关系图。利用关系图可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③利用表格

a.一览表。首先对材料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然后抽取主要信息。并从某一角度出发,将这些信息全部陈列出来,力求反映材料的整体面貌。

b.双向表。双向图是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

c.PR4R法

预览(Preview)、设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回顾(Review)。

2、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

(1)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视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帮助学生有效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质量。

(1)学习时间管理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

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

最后,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学习上的杂事。

其次,读短篇或看报刊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或者背诵诗词和外文单词。

此外,可以进行讨论和通讯,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2)学习环境的设置

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

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激发内在动机;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学生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

六、学习兴趣的培养[了解]:(一)概念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性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

(二)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教学

4、精心设疑、质疑

5、课堂教学多样化

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了解]:(一)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阅读自学的习惯

2、总结归纳的习惯

3、观察思考的习惯

4、切磋琢磨的习惯

5、课后反思的习惯

扫一扫,轻松下载准题库,做题听课两不误

2010年-2016年教师资格证历年考试真题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仿真试题下载

教师资格手机版可访问>>

最新版教师资格考试用书>>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题库|最新报考指南详解

点击→注册会员免费获取:教师资格备考点/教师资格在线题库/教师资格在线答疑/短信提醒

相关推荐: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汇总

(责任编辑:昆凌)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教师资格

        [笔面护航班]

        笔试+面试 协议保障 2期重学高端服务

        3580

        了解课程

        456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冲关畅学班]

        入门+进阶 精选教材 协议保障 1期重学

        980起

        了解课程

        795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精品乐学班]

        课程模块 准题库自主练习重点强化学科全面

        680

        了解课程

        1042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面试特训班]

        全新升级模块 协议重学 研发资料班主任督学

        1680

        了解课程

        992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面试精品班]

        课程模块 学科试讲 高性价比

        980

        了解课程

        992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