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格类 >> 教师资格 >> 辅导资料 >> 小学教育 >> 正文

2012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1

分享到:
发表时间:2012年7月6日10:10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教师资格考试,全面的了解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2012年教师资格师证考试科目—心理学有关学习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一、名词解释。

☆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2.从众: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可以说,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

☆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5.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最近发展区 是指个体在独立活动中已经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他人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

7.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8.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合作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1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

12.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4.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力量。

15.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16.性别差异心理是指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不同心理表现和心理特点。

17.功能固着是指人在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被其惯常的用途束缚,很难想到它的其他方面功能的心理现象。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19.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

20.气质是个体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2.聚合思维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又称求同思维和辐合思维。

23.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及其规律。

24.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5.创造性指的是个人能生产独特、创新产品的个性特征或倾向。又称创造力。

26.价值观是指价值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27.去个性化是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

28.元认知策略也称反省认知、超认知,是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新术语,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30.精细加工策略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

31.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32.系统脱敏法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33.应激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34.班级群体是指学校中的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构成的学生群体。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

39.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一起进行某些活动时,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这种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40.代沟是指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沟通困难的一种社会现象。

41.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着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42试误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

43辩变性刺激是指影响个体获得奖励的线索,强化即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

44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核心。

45顿悟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

46潜伏学习即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学习。

47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前提条件,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环境促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8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共特性的观念。

49认知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也可以称为认知操作方式。

50动作技能又被称为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现动作方式。

51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52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53.挫折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54.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丧失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

二、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

2.简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答: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3.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答: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其次,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4.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

答:(1)类属同化;(2)总括同化;(3)并列结合性同化。

☆.个性的性格特征。

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6.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能力?

答:(1)教师的表达能力;(2)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3)教师的教育机智;(4)教师的独创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8.简述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2、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3、对信息交流的影响。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5、对自尊的影响。6、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的形式有哪些?

答:(1)合理化(2)投射(3)否认(4)压抑(5)反向作用(6)转移(7)认同(8)抵消(9)补偿(10)升华

☆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

答:(1)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2)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3)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10.鲁滨逊的SQ3R五步阅读方法。

答: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

相关文章:

2012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重要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法律法规》重点知识笔记

《高等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汇总

更多关注:报考指南   网络课堂  考试用书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常见问答题及指导汇总

 

教师资格证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编辑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更多

教师资格证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证报考指南更多

最近更新

教师资格证考试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