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格类 >> 教师资格 >> 辅导资料 >> 小学教育 >> 正文

201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名师讲义(四)

分享到:
发表时间:2012年8月14日9:52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概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概念、动因和一般规律、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着重论述了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二、考点及重点难点提示

识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

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应用:运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教育的重要性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概念,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和作用以及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难点是运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教育的重要性。

三、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基本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老子;西方的高尔顿、弗洛伊德、马斯洛、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主张人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巾产生作用的结果。

代表人物:德国的斯特恩、瑞士的皮亚杰、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等。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相关文章:

2012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重要考点汇总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讲义汇总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问题解答汇总

更多关注:报考指南   网络课堂  考试用书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常见问答题及指导汇总

 

教师资格证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编辑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更多

教师资格证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证报考指南更多

最近更新

教师资格证考试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