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级造价工程师《造价管理》第三章第六节

发表时间:2019/1/14 10:24:50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六节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一、工程项目风险及其管理程序

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造成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异性及其发生的概率。项目风险的差异性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这里的工程项目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将其纳入到工程项目管理之中。

(一)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

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风险来源进行划分

风险因素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

(1)自然风险。如地震,风暴,异常恶劣的雨、雪、冰冻天气等;未能预测到的特殊地质条件,如泥石流、河塘、流沙、泉眼等;恶劣的施工现场条件等。

(2)社会风险。包括宗教信仰的影响和冲击、社会治安的稳定性、社会的禁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社会风气等。

(3)经济风险。包括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银根紧缩;项目的产品市场变化;工程承包市场、材料供应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变动;工资的提高、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速度加快;金融风险、外汇汇率的变化等。

(4)法律风险。如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内容发生变化;可能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环境保护法规的限制等。

(5)政治风险。通常表现为政局的不稳定性,战争、动乱、政变的可能性,国家的对外关系,政府信用和政府廉洁程度,政策及政策的稳定性,经济的开放程度,国有化的可能性、国内的民族矛盾、保护主义倾向等。

2.按照风险涉及的当事人划分

(1)建设单位的风险。建设单位遇到的风险通常可以归纳为三类,即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

1)人为风险。包括政府或主管部门的专制行为,管理体制、法规不健全,资金筹措不力,不可预见事件,合同条款不严谨,承包单位缺乏合作诚意以及履约不力或违约,材料供应商履约不力或违约,设计有错误,监理工程师失职等。

2)经济风险。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不利,投资环境恶劣,通货膨胀幅度过大,投资回收期长,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筹措困难等。

3)自然风险。主要是指恶劣的自然条件,恶劣的气候与环境,恶劣的现场条件以及不利的地理环境等。

(2)承包单位的风险。承包单位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所面临的风险并不比建设单位的小。承包单位遇到的风险也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决策错误风险、缔约和履约风险、责任风险。

1)决策错误风险。主要包括信息取舍失误或信息失真风险、中介与代理风险、保标与买标风险、报价失误风险等。

2)缔约和履约风险。在缔约时,合同条款中存在不平等条款、合同中的定义不准确、合同条款有遗漏;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协调工作不力,管理手段落后,既缺乏索赔技巧,又不善于运用价格调值办法。

3)责任风险。主要包括职业责任风险、法律责任风险、替代责任风险。

3.按风险可否管理划分

1)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识等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风险。

2)不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识等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风险。

风险可否管理不仅取决于风险自身的特点,还取决于所收集资料的多少和掌握管理技术的水平。

4.按风险影响范围划分

1)局部风险。是指由于某个特定因素导致的风险,其损失的影响范围较小。

2)总体风险。总体风险影响的范围大,其风险因素往往无法加以控制,如经济、政治等因素。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程序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合理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程序是指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的一个系统的、循环的工作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风险对策的实施和风险对策实施的监控五个主要环节。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首要步骤,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系统而全面地识别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并加以适当归类,并记录每个风险因素所具有的特点的过程。必要时,还需对风险事件的后果进行定性估计。

2.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分析与评价是将项目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化的过程。该过程在系统地识别项目风险与合理地做出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结果主要在于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如项目投资增加的数额、工期延误的天数等。

3.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

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是确定项目风险事件最佳对策组合的过程。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中所运用的对策有以下四种: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这些风险对策的适用对象各不相同,需要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不同的风险事件选择最适宜的风险对策,从而形成最佳的风险对策组合。

4.风险对策的实施

对风险应对策略所作出的决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计划和措施。例如,在决定进行风险控制时,要制定预防计划、灾难计划、应急计划等;在决定购买工程保险时,要选择保险公司,确定恰当的保险险种、保险范围、免赔额、保险费等。这些都是实施风险对镱决策的重要内容。

5.风险对策实施的监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跟踪检查各项风险应对策略的执行情况,并评价各项风险对策的执行效果。当项目实施条件发生变化时,要确定是否需要提出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因为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展和相关措施的实施,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都在发生变化,只有适时地对风险对策的实施进行监控,才能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并及时对风险管理计划和措施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识别风险的性质,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

1.风险识别方法

(1)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访谈法。

(2)财务报表法。财务报表有助于确定一个特定企业或特定的项目可能遭受哪些损失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遭受这些损失。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及有关补充资料,可以识别企业当前的所有资产、负债、责任及人身损失风险。将这些报表与财务预测、预算结合起来,可以发现企业或项目未来的风险。

(3)初始风险清单法。如果对每一个项目风险的识别都从头做起,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缺陷:一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多,风险识别工作的效率低;二是由于风险识别的主观性,可能导致风险识别的随意性,其结果缺乏规范性;三是风险识别成果资料不便积累,对今后的风险识别工作缺乏指导作用。因此,为了避免以上缺陷,有必要建立初始风险清单。

初始风险清单法是指有关人员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丰富知识设计而成的初始风险清单表,尽可能详细地列举项目所有的风险类别,按照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去识别风险。建立项目的初始风险清单有两种途径:一是参照保险公司或风险管理机构公布的潜在损失一览表,再结合某项目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对一览表中的损失予以具体化,从而建立特定工程的风险一览表;二是通过适当的风险分解方式来识别风险。对于大型、复杂的项目,首先将其按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解,再对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别从时间维、目标维和因素维进行分解,可以较容易地识别出项目主要的、常见的风险。项目初始风险清单参见表3.6.1。

表3.6.1 项目初始风险清单

初始风险清单只是为了便于人们较全面地认识风险的存在,而不至于遗漏重要的项目风险,但并不是风险识别的最终结论。在初始风险清单建立后,还需要结合特定项目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识别风险,从而对初始风险清单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和修正。为此,需要参照同类项目风险的经验数据,或者针对具体项目的特点进行风险调查。

(4)流程图法。流程图是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制成流程图,针对流程图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从中发现潜在的风险威胁,分析风险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对项目全过程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运用流程图分析,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明确地发现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但流程图分析仅着重于流程本身,而无法显示发生问题的损失值或损失发生的概率。

(5)风险调查法。由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可知,两个不同的项目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项目风险。因此,在项目风险识别过程中,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风险调查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项目风险识别的重要方法。

风险调查应当从分析具体项目的特点人手,一方面对通过其他方法已识别出的风险(如初始风险清单所列出的风险)进行鉴别和确认;另一方面,通过风险调查有可能发现此前尚未识别出的重要的项目风险。通常,风险调查可以从组织、技术、自然及环境、经济、合同等方面分析拟建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潜在风险。

2.风险识别的成果

风险识别的成果是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的重要基础。风险识别的最主要成果是风险清单。风险清单是记录和控制风险管理过程的一种方法,并且在做出决策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风险清单最简单的作用是描述存在的风险并记录可能减轻风险的行为。项目风险清单格式参见表3.6.2。

表3.6.2 项目风险清单

(二)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分析与评价是指在定性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评价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以及多种风险因素对项目目标的总体影响等,以便更清楚地辨识主要风险因素,有利于项目管理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减少风险对项目目标的不利影响。

风险分析与评价的任务包括:确定单一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分析单一风险因素的影响范围大小;分析各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时间;分析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结果,探讨这些风险因素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在单一风险因素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多种风险因素对项目目标的综合影响、评估风险的程度并提出可能的措施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

1.风险度量

(1)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概率分布。

1)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用0~4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分为5个等级,即经常、很可能、偶然、极小、不可能,见表3.6.3。等级的划分反映了一种主观判断。因此,等级数量的划分和赋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2)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连续型的实际概率分布较难确定。一般应用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与概率分布。在实践中,均匀分布、三角分布及正态分布最为常用。

(2)风险度量方法。风险度量可以用下列一般表达式来描述:

R=F(O,P) (3.6.1)

式中:R——某一风险事件发生后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

O——该风险事件的所有风险后果集;

P——该风险事件对应于所有风险结果的概率值集。

最简单的一种风险量化方法是:根据风险事件产生的结果与其相应的发生概率,求解项目风险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损失的方差(或标准差)来具体度量风险的大小,即:

1)若某一风险因素产生的项目风险损失值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它的可能取值为x1,x2,…,xn,这些取值对应的概率分别为P(x1),P(x2),…,P(xn),则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分别为:

E(X) =∑xiP(xi) (3.6.2)

D(X)=∑[xi—E(X)]2P(xi) (3.6.3)

2)若某一风险因素产生的项目风险损失值为连续型随机变量X,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则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分别为:

E(x)=

(3.6.4)

D(x)=(3.6.5)

2.风险评定

(1)风险后果的等级划分。为了在采取控制措施时能分清轻重缓急,需要给风险因素划定一个等级。通常按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五级,即:灾难性的、关键的、严重的、次重要的、可忽略的。风险后果的等级划分参见表3.6. 4。

(2)项目风险重要性评定。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指数(表3.6-3)与风险后果的等级(表3.6.4)相乘,根据相乘所得数值即可对风险的重要性进行评定。项目风险重要性评定结果参见表3.6.5。

3.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往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目前,常用的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调查打分法、蒙特卡洛模拟法、计划评审技术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这里仅介绍调查打分法。

调查打分法又称综合评估法或主观评分法,是指将识别出的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列成项目风险表,将项目风险表提交给有关专家,利用专家的经验,对可能的风险因素的等级和重要性进行评估,确定出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这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且易于应用的风险评估方法。

(1)调查打分法的基本步骤。

1)针对风险识别的结果,确定每个风险因素的权重,以表示其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2)确定每个风险因素的等级值,等级值按经常、很可能、偶然、极小、不可能分为

五个等级。当然,等级数量的划分和赋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将每个风险因素的权重与相应的等级值相乘,求出该项风险因素的得分。计算式如下:

ri=

(3.6.6)

式中:ri——风险因素i的得分;

——j专家对风险因素i赋的权重;

——j专家对风险因素i赋的等级值;

m——参与打分的专家数。

4)将各个风险因素的得分逐项相加得出项目风险因素的总分,总分越高,风险越大。

总分计算如下:

R=

(3.6.7)

T一1

式中:R——项目风险得分;

ri——风险因素i的得分;

n——风险因素的个数。

调查打分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懂、能节约时间,而且可以比较容易地识别主要的风险因素。

(2)风险调查打分表。表3.6.7给出了工程项目风险调查打分表的一种格式。在表中,风险发生的概率按照高、中、低三个档次来进行划分,考虑风险因素可能对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环境五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按照较轻、一般和严重来加以度量。

三、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

(一)风险应对策略

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在完成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后,如果发现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高,而且可能的损失也很大,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对策来降低风险时,应采取放弃项目、放弃原有计划或改变目标等方法,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熊产生的潜在损失。通常,当遇到下列情形时,应考虑风险回避的策略:

(1)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很大且后果损失也很大的项目;

(2)发生损失的概率并不大,但当风险事件发生后产生的损失是灾难性的、无法弥补的。

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当有些风险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而以自身的承受能力又无法有效地承担时,风险转移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选择。必须注意的是,风险转移是通过某种方式将某些风险的后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力和责任转移给他人。转移的本身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和可能从该风险管理中所能获得的利益移交给了他人,项目管理者不再直接地面对被转移的风险。

风险转移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两大类。

(1)非保险转移。菲保险转移又称为合同转移.因为这种风险转移一般是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项目风险转移给非保险人的对方当事人。项目风险最常见的非保险转移有以下三种 情况:

1)建设单位将合同责任和风险转移给对方当事人。建设单位管理风险必须要从合同管理人手,分析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分担。在这种情况下,被转移者多数是承包商。例如,在合同条款中规定,建设单位对场地条件不承担责任;又如,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将涨价风险转移给承包商等。

2)承包商进行项目分包。承包商中标承接某项目后,将该项目中专业技术要求很强而自己缺乏相应技术的项目内容分包给专业分包商,从而更好地保证项目质量。

3)第三方担保。合同当事人的一方要求另一方为其履约行为提供第三方担保。担保方所承担的风险仅限于合同责任,即由于委托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以及违约所产生的责任。第三方担保的主要有建设单位付款担保、承包单位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分包商付款担保、工资支付担保等。

与其他的风险应对策略相比,非保险转移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转移某些不可保的潜在损失,如物价上涨、法规变化、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投资增加;二是被转移者往往能较好地进行损失控制,如承包单位相对于建设单位能更好地把握施工技术风险,专业分包单位相对于总承包单位能更好地完成专业性强的工程内容。

但是,非保险转移的媒介是合同,这就可能因为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发生分歧而导致转移失效。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被转移者无力承担实际发生的重大损失而导致仍然由转移者来承担损失。例如,在采用固定总价合同的条件下,如果承包商报价中所考虑涨价风险费很低,而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很高,从而导致承包商亏损破产,最终只得由建设单位自己来承担涨价造成的损失。

(2)保险转移。保险转移通常直接称为工程保险。通过购买保险,建设单位或承包单位作为投保人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项目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保险之所以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原因在于其符合风险分担的基本原则,即保险人较投保人更适宜承担项目有关的风险。对于投保人来说,某些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大,但是对于保险人来说,这种风险的发生则趋近于客观概率,不确定性降低,即风险降低。

在决定采用保险转移这一风险应对策略后,需要考虑与保险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一是保险的安排方式;二是选择保险类别和保险人,一般是通过多家比选后确定,也可委托保险经纪人或保险咨询公司代为选择;三是可能要进行保险合同谈判,这项工作最好委托保险经纪人或保险咨询公司完成,但免赔额的数额或比例要由投保人自己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保险并不能转移工程项目的所有风险,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不可保风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些风险不宜保险。因此,对于工程项目风险,应将保险转移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和风险自留结合起来运用。

3.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项目风险保留在风险管理主体内部,通过采取内部控制措施等来化解风险。

(1)风险自留的类型。风险自留可分为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和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

1)非计划性风险自留。由于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项目某些风险的存在,或者不曾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风险发生后只好保留在风险管理主体内部。这样的风险自留就是非计划性的和被动的。导致非计划性风险自留的主要原因有:缺乏风险意识、风险识别失误、风险分析与评价失误、风险决策延误、风险决策实施延误等。

2)计划性风险自留。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选择,是风险管理人员在经过正确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后制定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自留绝不可能单独运用,而应与其他风险对策结合使用。在实行风险自留时,应保证重大和较大的项目风险已经进行了工程保险或实施了损失控制计划。

(2)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风险对策。风险控制工作可分为预防损失和减少损失两个方面。预防损失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或消除(通常只能做到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而减少损失措施的作用在于降低损失的严重性或遏制损失的进一步发展,使损失最小化。一般来说,风险控制方案都应当是预防损失措施和减少损失措施的有机结合。

在采用风险控制对策时,所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应当形成一个周密的、完整的损失控制计划系统。该计划系统一般应由预防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三部分组成。

1)预防计划。预防计划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预防损失的发生,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在许多情况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的严重性。在损失控制计划系统中,预防计划的内容最广泛,具体措施最多,包括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技术措施。

2)灾难计划。灾难计划是一组事先编制好的、目的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为现场人员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使其在灾难性的风险事件发生后,不至于惊慌失措,也不需要临时讨论研究应对措施,可以做到从容不迫、及时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从而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和经济损失。灾难计划的内容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安全撤离现场人员;

②援救及处理伤亡人员;

③控制事故的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和环境损害;

④保证受影响区域的安全尽快恢复正常。灾难计划在灾难性风险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付诸实施。

3)应急计划。应急计划就是事先准备好若干种替代计划方案,当遇到某种风险事件时,能够根据应急预案对项目原有计划的范围和内容做出及时的调整,使中断的项目能够尽快全面恢复,并减少进一步的损失,使其影响程度减至最小。应急计划不仅要制定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而且要规定不同工作部门相应的职责。应急计划应包括的内容有:调整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的采购计划、供应计划;全面审查可使用的资金情况;准备保险索赔依据;确定保险索赔的额度;起草保险索赔报告;必要时需调整筹资计

划等。

(二)风险监控

1.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

风险监控是指跟踪已识别的风险和识别新的风险,保证风险计划的执行,并评估风险对策与措施的有效性。其目的是考察各种风险控制措施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风险减少的程度、监视风险的变化情况,进而考虑是否需要调整风险管理计划以及是否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等。风险管理计划实施后,风险控制措施必然会对风险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效果,监控风险管理计划实施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评估风险控制措施产生的效果;

(2)及时发现和度量新的风险因素;

(3)跟踪、评估风险的变化程度;

(4)监控潜在风险的发展,监测项目风险发生的征兆;

(5)提供启动风险应急计划的时机和依据。

2.风险跟踪检查与报告

(1)风险跟踪检查。跟踪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是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风险跟踪表格来记录跟踪的结果,然后定期地将跟踪的结果制成风险跟踪报告,使决策者及时掌握风险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地做出反应。

(2)风险的重新估计。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在风险监控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就要对其进行重新估计。除此之外,在风险管理的进程中,即使没有出现新的风险,也需要在项目的关键时段对风险进行重新估计。

(3)风险跟踪报告。风险跟踪的结果需要及时地进行报告,报告通常供高层次的决策者使用。因此,风险报告应该及时、准确并简明扼要,向决策者传达有用的风险信息,报告内容的详细程度应按照决策者的需要而定。编制和提交风险跟踪报告是风险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报告的格式和频率应视需要和成本而定。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