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年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土建)》教材新变化

发表时间:2017/6/13 9:24:15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本文导航

2017年《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新旧教材变化

第一章 工程地质

第一节 岩体的特征

一、岩体的结构

P1 (一)岩体的构成

1.将“岩体是由岩石或土受结构面切割的岩块构成的”中删除“或土”。

2.删除“关于岩石钻孔,有的行业定额对岩石中石英含量相差10%就会作定额调整。”

颜色、光泽、硬度详细内容均删除,并增加“例如,依据颜色鉴定矿物的成分….依据光泽…依据硬度鉴定矿物类别”。

3.(2)岩石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删除“不同成因的岩石形成条件、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各不相同,故它们的物理力学性质也不一样,这些都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P4 (3)结构面的倾角 增加 “另外,近似平面的坡面和壁面的空间位置,也这样用其走向、倾向、倾角表示。”

二、岩体的力学特性

P10 1. 4)软化性 删除“未受风化作用的岩浆岩和某些变质岩,软化系数大都接近于1,是弱软化的岩石,其抗水、抗风化和抗冻性强。软化系数小于0.75的岩石,是软化性较强的岩石,工程性质比较差。”

2. 5)抗冻性 删除“岩石的抗冻性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一般用岩石在抗冻试验前后抗压强度的降低率表示。抗压强度降低率小于25%的岩石,认为是抗冻的;大于25%的岩石,认为是非抗冻的。”

P11 2.岩石的分级 增加一句“见第五章有关内容”

P13 (3)红黏土 删除“红黏土和次生红黏土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云贵高原、四川东部、广西、粤北及鄂西、湘西等地区的低山、丘陵地带顶部和山间盆地、洼地、缓坡及坡脚地段。黔、桂、滇等地古溶蚀地面上堆积的红黏土层,由于基岩起伏变化及风化程度的不同,造成其厚度变化极不均匀,常见有5~8m,最薄为0.5m,最厚为20m。在水平方向常见咫尺之隔,厚度相差达10m之巨。”

第二章 工程构造

第一节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分类及应用

P30 1.删除“建筑物按使用性质分为生产性建筑和民用建筑(非生产性建筑)。”

2.“生产性建筑包括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工业建筑是指……拖拉机站等。民用建筑是供人们….. 两大部分。”修改为“建筑物通常按其使用性质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大类。工业建筑…..医院等。”(内容变更,改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

P31 (2) 刚架结构 删除“ 一般常采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刚架、预应力混凝土刚架或钢刚架。钢筋混凝土刚架常用于跨度不大于18m,…….相比,前者可以适应弯矩变化,节约材料,但在构造连接及加工制造方面不如等截面方便,故当刚架跨度较大或房屋较高时才设计成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适用于轻型厂房、物流中心等。”

P32-P33 4 施工方法分 将“(2)部分现砌、部分装配式。房屋….. (3)部分现浇、部分装配式。…..(4)全装配式。….组装在一起。”整体修改为“(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最大适应高度应取表2.1.1中括号内的数值。”

P33 5.按承重体系分(2)框架结构体系 删除“在非地震区,框架结构一般不超过15层。”

(3)剪力墙结构体系 “厚度不小于140mm,剪力墙的间距一般为3-8m。”改为“厚度不小于160mm,剪力墙的墙段长度一般不超过8m。”增加“在180m高的范围内都可以适用。”

(4)不超过10-20层改为“不超过170M”

P34 (5)筒体结构体系 “不超过30-50层”改为“不超过300M”

P35 (8)增加 “按照结构的组成和支承方式,拱可分为三铰拱、两铰拱和无铰拱。”

二、民用建筑构造

P36 (一)3.人工地基处理方法及应用 整部分内容删除

P38 “厚度不宜小于70mm”改为“厚度100mm左右;无垫层时,钢筋保护层为70mm,以保护受力钢筋不受锈蚀)”。

6)删除“因此,近年来桩基础采用量逐年增加。”

P41 (1)1)现浇与预制钢筋混凝土墙。

删除“现浇钢筋混凝土墙身的施工工艺主要有大模板、滑升模板、小钢模板三种,其墙身构造基本相同,内保温的外墙由现浇混凝土主体结构、空气层、保温层、内面层组成。”、 “装配式外墙以框架网格为单元进行划分,可以组成三种体系,即水平划分的横条板体系、垂直划分的竖条板体系和一个网格为一块墙板的整间板体系(大开间网格分为两块板),三种体系可以用于同一幢建筑。”

P45 新增 3.墙体保温隔热 增加P45-P48内容

P51 新增 6.地面节能构造 增加P51-P52内容

P58 新增 4.门窗节能 增加P58-P61内容

P64 原教材“因为传统屋面隔热保温层的选材一般为珍珠岩,水泥聚苯板,加气混凝土,陶粒混凝土,聚苯乙烯板(EPS)等材料。……防止其受到外力破坏。”修改为“因为传统屋面隔热保温层的材料….. 防止其受到外力破坏”。

P65 原教材“柔性防水顶面的保护层可选用豆石、铝银粉涂料、现浇或装配细石混凝土面层等。……如膨胀珍珠岩、蛭石、炉渣等。”更改为“块体材料、水泥砂浆保护层……应铺设块体材料或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P67-P68 新增加“1)平屋顶的节能措施-④倒置型保温节能屋顶构造。”

P71 原教材“2)坡屋面的保温。当坡屋面有保温要求时,应设置保温层。若屋面设有吊顶,保温层可铺设于吊天棚的上方;不设吊顶时,保温层可铺设于屋面板与屋面面层之间。保温层材料可选用木屑、膨胀珍珠岩、玻璃棉、矿棉、石灰稻壳、柴泥等。”改为“2)坡屋面的保温。….构造做法见图2.1.30.”

P72 原教材“从檐口处进风带走屋面的热量,以降低屋面的温度。屋背处排风”改为“从檐口处进风,屋脊处排风”

P72 原教材“建筑主体工程构成了建筑物的骨架,装饰后的建筑物则能够完善建筑设计的构想,甚至弥补某些不足,使建筑物最终以丰富、完美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改为“装饰装修可以起到…..艺术效果的作用。”

第二节 道路、桥梁、涵洞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

一、道路工程

P81 增加“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P82 增加“2.公路的分类”

P83 3)人行道与4)分车带调整顺序

P84 5)设施带与6)绿化带调整顺序

P86 原教材“此外对于耐磨性差的面层,为延长其使用年限,改善行车条件,常在其上面用石砾或石屑等材料铺成2、3cm厚的磨耗层。为保证路面的平整度,有时在磨耗层上再用砂土材料铺成厚度不超过lcm的保护层。”中的2-3cm替换为“20-30cm”,1cm替换为10cm。

P87 1.原教材“适用于各种交通类别的基层和底基层,但水泥土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只能作底基层。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水泥混凝土面板下,水泥土也不应用作基层。”替换为“根据被稳定土的粗细程度,….不能用作二级以上公路高级路面的基层”

2.原教材“简称石灰工业废渣,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与底基层,但其中的二灰土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及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层。”替换为“根据被稳定土的粗细程度….一级公路的基层”。

P87 原教材“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适用于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的沥青面层”替换为“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适用于三、四级公路的沥青面层”

P88 原教材“②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指以水泥混凝土面板和基(垫)层组成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替换为“②水泥混凝土路面。…..开放交通较迟,修复困难。”

P89 原教材“光控和时控”替换为“光线控制和时间控制”

二、桥梁工程

P103 原教材(2)桩与管桩基础整段替换为“(2)桩基础……(3)管桩基础……”

P103 增加“当桥梁上部结构荷载较大,……经济上较为合理。”

三、涵洞工程

P103 原教材“按国家现行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替换为“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规定”

P103 增加“根据现行行业标准…..钢波纹管涵等。”

P103 原教材“圆管涵的直径一般为0.5~1.5m”替换为“圆管涵的直径一般为0.75~2m”。

增加“钢筋混凝土管涵适用于缺少石料地区……较大沉降与变形的路基。”

P104 增加“钢筋混凝土盖板涵适用于无石料地区……过水流量较小的小型涵洞。”

P104 原教材“(3)拱涵。一般超载潜力….形式。(4)箱涵。 适用于….采用。”替换为“(3)拱涵。拱涵适用于…(4)箱涵。钢筋混凝土箱涵….采用。”

P104 原教材“且最小填土厚度应大于50cm”替换为“且最小填土厚度应大于或等于0.5m”

增加“新建涵洞应采用……也可设置倒虹吸管涵。”

P104 删除原教材“为防止由于荷载分布不均及基底土壤性质不同引起的不均匀沉陷而导致涵洞不规则的断裂,将涵洞全长分为若干段,每段之间以及洞身与端墙之间设置沉降缝,使各段可以独自沉落而互不影响。沉降缝间嵌塞浸涂沥青的木板或填塞浸以沥青的麻絮。”

P104 增加“涵洞的孔径……排洪涵洞跨径不宜小于1.0m”

P105 增加“如拱涵、箱涵”

P105 删除原教材“跨径在1m以下的涵洞,可用石盖板;跨径较大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

P106 原教材“沉降缝端面应整齐、方正,不得交错。沉降缝应以有弹性和不透水的材料填塞,并应紧密填实。”替换为“为防止由于荷载分布不均及基底土壤性质不同……并应紧密填实。”

第三节 地下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

二、主要地下工程组成及构造

P108 增加“城市铁路工程主要……电梯和自动扶梯等。”

P108-110 原教材“(1)地下铁路建设的前提条件分析…..(2)地下铁路路网的基本类型及其布置原则……”替换为“(1)地铁建设的前提……(4)地下铁路网……”

P111 原教材“包括车道宽度、梁下有效高度、弯曲段的回转半径、斜道坡度等。

1)车道宽度。双向行驶的汽车道宽度应大于5.5m,单向行驶车道可采用3.5m以上。

2)梁下有效高度。指梁底至路面的高度,在车道位置要求不低于2.3m,在停车位置应不低于2.1m。

3)弯曲段回转半径。为使汽车在弯道顺利行驶,单向行驶的车道有效宽度应在3.5m以上,双向行驶在5.5m以上进行设计。

4)斜道坡度。斜道的纵坡,一般规定在17%以下。如与出人口直接相连时,应尽可能采取缓坡,如13%~15%。”替换为“包括直线车道宽度、净高……8%~10%之间。”

P112 增加“3.共同沟 (1)共同沟概念。….(2)共同沟系统组成…..(3)预制拼装共同沟。”

P113 原教材“休息之用”替换为“休闲之用”

P114 原教材“防震”替换为“防振”

(责任编辑:zyc)

6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