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5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指导:发热临床表现

发表时间:2015/3/25 11:44:27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发热临床表现

1.发热的临床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2.发热的临床经过

(1)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等。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①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厥。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疟疾、败血症、流感、急性肾盂肾炎、输液反应或某些药物反应等。②缓升型:体温于数日内缓慢上升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伤寒初期体温以阶梯状上升为特征。

(2)高热持续期  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增快,常出汗。此期可持续数小时(如疟疾)、数日(如肺炎、流感)或数周(如伤寒极期)。

(3)体温下降期  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降温的方式有两种:

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甚至可低于正常,伴有大汗。见于疟疾、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及输液反应等。

渐降:体温于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缓解期、风湿热等。

3.热型与临床意义

(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达数日或数周。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  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相关推荐:

2015年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复习要点

2015年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免费下载

2015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指导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