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申论 >> 模拟试题 >> 正文

广东申论预测试卷---招聘欺诈

发表时间:2010/2/27 10:46:07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后,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1.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
2. 随着年初招聘高峰,打着信息咨询、人力服务旗号骗财的黑中介又有抬头之势,昨日劳动部门会所公安、人事、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仅在天河区大观路就查处了十多家黑中介。据统计,春节后全市已查处了涉嫌非法经营的职业、人才机构64家。
  大观路查处十余黑中介
2008年3月6日,联合执法人员兵分五路到大观路现场执法,这里临近开发区集中了三四十家中介。记者跟随第三检查组来到一家“旺程人力资源公司”。记者看到,墙上张贴的企业招聘广告有近百份之多,其中不乏索尼等世界知名加工制造企业。“你们发布这样的招工信息有企业的授权委托书?你们的工作人员有从业资格证吗?你们从事人力资源中介活动有相关的证照吗?”面对队现场执法人员发出的强力质问,该公司经营者顿时语塞。
  黑中介一律现场取缔
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广州市职业中介、人才中介机构违规及非法中介活动又有了新特点:有的无牌无证经营,有的超范围经营、超标准收费,还有的“冒牌”经营。他们使用已被有关部门注销的许可证,对求职人员进行欺诈活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非法职介相对集中的情况。
此次专项整治活动一直持续到3月21日,将重点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名,坑骗求职者财物、拐卖妇女或未成年人、拐骗到异地强制劳动、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组织、单位或个人;以及未经许可从事职介活动、发布虚假招工信息、向求职者高标准收取费用,或以招聘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用人单位。
劳动部门表示,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对所发现的非法职业、人才中介将一律依法现场取缔。

3.在专项清理整顿职业中介执法检查活动中,执法人员频频遭遇“人走楼空”的尴尬。执法人员发现,非法职业中介和非法招工的诈骗行为又有新变化:一家公司被查处后,赶紧给另外几家通风报信,使得执法人员一再扑空。
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前往环市中路恒×大厦11楼1113房恒城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执法时发现,该职业中介虽然工商执照等各种证件齐全,但干的分明是违法勾当:文件夹里夹着的全是报纸,摆在一边的电脑原来只是个空壳,收据上盖的是其他公司的印章……看到执法人员进场,非法中介的“老运动员”们并不慌张,纷纷以“昨日刚进公司”和“只是清洁工人”为名对业务一问三不知。记者在桌面上看到了六七叠、几百份求职者资料和两张4月27日开出的收费单据,均是以“广东恒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名,分别收取了“服装管理费”360元和200元。执法人员要求其出示委托招工书,其中的负责人回答不知道。
据执法人员介绍,非法职业中介已经出现了“联盟”行动。为了逃避打击,非法职介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一是几家公司互相勾结,联合诈骗,当你到甲公司应聘被骗了钱后,该“公司”给你开一张介绍信,让你到乙公司上班,乙公司如果骗不到你的钱,又会说你不符合要求,要你再回甲公司。这时,甲公司又将你介绍到丙公司,又以别的名目再骗你一次钱,一旦被识破诈骗伎俩要求退钱时,他们就互相推诿。二是除了在大街小巷贴广告之外,一些非法中介明目张胆地在报刊上发布广告。三是本地招工,异地违法的手法。比如招工者在广州招工,说是工地直招,招工时除了扣押身份证之外,不收任何费用,但是招到之后,就以几百元一人把这些“应聘者”转卖到东莞、惠州等珠三角的建筑工地。
此外,非法职介行骗名目也增多了,以前大多是收取中介费或服装费,现在有报名费、服务费、会员费、体检费、保险费、抵押金、劳动协议保障金等十多种之多。

4.23岁的小胡,2005年毕业于国内一家名牌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他考过了英语六级和公务员资格证等多个证件。2006年1月份,小胡在网上看到了浙江省一家大型制药公司正在招人,因为专业对口,就联合同班几位同学给这家公司投了简历,没想到他们很快就得到了面试邀请,小胡和其他六名同学顺利通过面试。进入试用期,当时公司口头告诉他们试用期为2个月。因为这个公司很大,想留在这里的小胡和其他6名同学尽管没有签任何协议还是答应先干了,盼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来争取这个职位。试用期的待遇很低,跟正式员工没法比。而试用期的工作内容也和他们想像的有很大差距。小胡说,试用期让他们做些简单的重复劳动,谁做都可以的,但又是些必须得有人做的工作。当时感觉就是临时性的。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试用期成为正式员工,小胡非常勤奋地完成公司布置给他的工作,两个月的试用期很快就到了,该到转正的时候了。但两个月后也没人提这事,小胡去向公司领导询问,领导说对他两个月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满意,还要进行全面考察,小胡认为公司可能是真想留下他,于是很痛快得就答应了公司提出的再试用两个月的要求。很快又试用了两个多月,公司领导找到小胡,说没有名额,要小胡他们再等一等。
与小胡同时进入公司的六名同学也都在被延长三个月的试用期后以各种理由辞退。而在此期间公司也没有和他们签订任何协议与合同。

5.为杜绝和防止人才招聘活动中出现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和欺诈行为,近日,天津市人事局下发通知,制定并完善相关监管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本市人才招聘活动的管理。
  人才招聘行政许可不能转包
据介绍,新举措中要求规范人才招聘活动的举办主体,严禁将人才招聘活动的行政许可转包,以杜绝不具备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举办人才招聘活动,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主办、协办人才招聘活动的时机损害招聘单位和求职者利益。
同时,本市要规范人才招聘活动名称,防止活动组织者利用“大型”、“跨省市”等名称误导求职者;明确举办招聘活动的软、硬件要求,要求主、协办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以保证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审查招聘单位杜绝虚假招聘
本市还将着重加强人才招聘活动的安全监管,要求主、协办单位必须得到公安部门的批准,制定实施有效的安全措施,并履行好活动现场的组织管理职责,以维护参会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证活动正常进行。主、协办单位对进场招聘单位进行资格审查,确保招聘单位为合法用人单位并确有相应的用人意向,彻底杜绝虚假招聘现象的出现。
另外,本市将对刊登、播发人才招聘活动广告提出要求,防止违法、违规广告欺骗或误导招聘单位和求职者;明确全市性人才交流会的收费标准,禁止活动组织者利用举办招聘活动的时机超标准收费或开展恶性价格竞争,以维护求职者的经济利益。
年后的招聘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地的招聘会规模也是一个比一个盛大,形形色色的招聘网站更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可就有一些招聘网站空顶着一个“帽子”,却不能为求职者解决就业问题。
日前,北京某报纸刊登了这样的一则消息:北京某公司和国内某知名即时通讯商合作建立人才招聘网站“某某人才中国”,并发展加盟商家。可到2006年底的时候,北京公司和即时通讯商的合作到期,加盟商不能再以即时通讯商的名义来宣传自己的网站,而“人才中国”的影响力远不能达到盈利的目的,各加盟商才如梦初醒,大呼上当。
像这样借知名企业来招商、招人的,号称加盟者能够在三、五年内赚取百万财富。许多的投资者慕名而来,在缴纳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加盟、代理费后才发现实施并非如此。他们生意惨淡、入不敷出。当初动听的广告、即时通讯商那闪亮的金字招牌在合同上没有体现,即使打官司也很难打赢。
中间商盈利,“巨人”与崇拜者受伤
在这些加盟的商家中,许多都是冲着即时通讯商这个招牌去的。无疑在即时通讯商这个拥有上亿用户的金字招牌面前,与其的合作是充满诱惑力的。加盟商相信,依靠这样一个品牌的优势,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努力,很快能够有一番作为。在这其中还不乏一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他们凭借自己的直觉,选择了他们信任的品牌,家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希望他们能发挥自己才能,哪里想到变成一个无底洞。
中间商利用人们对大品牌的盲目追捧,借来知名企业的招牌,对其追随者行骗。借别人的网络财富梦想,来实现自己的敛财之梦。
知名企业在追随者面前丧失了自己应有的信誉却不自知;这些追随者们把辛苦积攒或借贷来的资金投入到一个无底洞,而血本无归。他们都成了这一事件中的受害者。
无法估计损失的受害者
在这一事件中,还有一些受害者,他们的损失是最为巨大,也是最无法估计的——广大的求职者。很多的求职者慕即时通讯商之名前来求职,本希望借即时通讯商之名会有很多的招聘企业,增加自己的求职机会,可是却沦为了一场骗局中的棋子。在“人才中国”与即时通讯商的合作结束后,许多加盟站点的排名一落千丈,少有人能够浏览到这些求职者的信息了。
伍亿人才招聘网资深招聘顾问提醒广大求职者:求职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许多的求职者一直把目光锁定在知名企业、外资企业。这就造成许多骗子利用人们这种追逐品牌的心理来行骗。一些招聘网站上虽然挂着知名公司的招聘广告,可是却并没有得到过该公司的招聘委托。更有一些骗子,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仿造知名公司的网站进行伪招聘,进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伍亿人才招聘网针对的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同样能够让广大的求职者在适合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优势。

6.毛先生在网上投放了自己的一份求职简历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