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级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一章考点:货币与货币流通

发表时间:2019/3/20 14:35:07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本文导航

根据货币供给和需求的适应程度,货币供求状况可分为货币均衡和货币失衡两种状况,其中货币失衡通常表现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和标志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从理论上定义,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需求量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货币均衡的内涵:

(1)实际经济生活表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量上绝对相等是不可能的。“大体相等”是因为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不同于数学意义上的数量相等概念。由于经济学所研究的变量和数量比例关系既要受自身条件变化的影响,又要受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总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很难准确测量其数量大小,因此,货币均衡仅仅表现和反映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大致趋同、相互协调的关系,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货币供给量在不断调整,货币需求量在不断变动。在货币需求的某个绝对值上下一定幅度内供应货币,不会导致币值与物价的波动,在许多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相互作用之下,货币供给量对货币需求量具有一定弹性(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求量基本一致。它具体表现为一个区间值,而不是绝对值,这种现象即货币容纳量弹性。在货币容纳弹性限度之内,变动着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都算是均衡的。在经济过程中引起货币容纳量弹性的因素有许多,如收入与消费的比例弹性、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可替代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等。这样,即使货币供应量在一定幅度内偏离了货币需求量也不会导致市场混乱,物价上涨,这种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可替代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自动调节货币流通的速度与货币需求量。但是,货币容纳量弹性是有限度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朋力是有范围的,超过客观允许的限度,就会导致货币失衡。

(2)货币需求是由社会商品、劳务总供给决定的,货币供给则要适应经济中客观的商品、劳务的需要。因此,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必然会在社会经济过程中表现出来。从社会生产过程来看,货币供求的均衡就意味着一切资本的周转和循环顺利地进行,礼会再生产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正常实现。从市场来看,货币供求均衡就意味着既没有超额的货币需求,也没有超额的货币供给,表现出币值稳定、物价正常、市场繁荣。因此,从货币均衡表面来看是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等,而实质上是经济过程中商品劳务的供给与货币购买力表示的商品劳务需求之间的均衡,是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关系的具体体现。

(3)货币均衡还要求货币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均衡。货币供求结构均衡的主要表现是社会生产的各部门比例协调,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产销对路,基本上能实现其价值,转化为货币。同时,又能通过市场补充到本生产部门所需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顺利进行再生产。如果社会经济中出现商品积压或者有钱买不到需要的商品时,就表明货币供求在结构上处于非均衡状态。

综上所述,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均衡可以表述为:货币供给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要的货币需求量基本相适应,在经济运行中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状况,能体现出生产顺利增长、生产各部门比例协调、市场交易繁荣、物价基本稳定的局面。

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下,货币均衡的状况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生产力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利率机制比较健全、金融机构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单位货币投入产出效率高,表现为货币供给效应好,货币供求相对容易出现均衡。而在那些生产力水平不高、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也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单位货币投入产出效率相对低些,货币供求相对容易出现非均衡。因此,发展中国家就更要调整好货币供给与需求的适当比例,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标准也要从现实经济状况出发,从生产状况、市场交易、物价水平、储蓄投资状况等经济变量中寻求货币均衡的标志。目前,理论界提出的货币均衡标志主要有:

(1)物价水平变动率。货币需求量是经济中客观必要的货币量,由一定时期的商品、劳务总额决定。货币供给必须适应这种客观的商品、劳务总额。如果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求量,过多的货币去追求较少的商品和劳务,必然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水平受市场状况决定而公开变动,货币供求的失衡可能直接反映在物价水平上。因此,物价指数便成为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物价稳定说明货币供求基本平衡,物价上涨或下跌表明货币供求不平衡,而且物价上涨或下跌的幅度,表明货币供求失衡的程度。在国家对物价实行行政管理的条件下,物价水平并不直接接受市场供求的制约。当货币供给过度时并不会通过物价上涨来表现,而是表现为商品凭票供应,黑市活跃,多重价格及强迫储蓄。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价格体系的改革,价格从逐渐放开到完全放开。因而,物价水平变动率正逐渐成为我同货币是否均衡的标志。

(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货币流通速度即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是影响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求失衡,在物价水平上升的同时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反过来促进物价进一步上涨,它表明货币供求失衡状况更为严重。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物价受到行政控制,过多的货币在开始阶段不能通过物价上涨来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物价水平的变动就无法反映货币均衡状况

根据信用货币流通规律,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不能通过物价水平反映出来,就会由于找不到购买对象而滞存在流通领域,导致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流通次数的减少——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不足,而又要按照计划规定的商品价格完成计划规定的商品流转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的周转速度就必然加快。

可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物价受到完全管制时,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标志:货币流通速度稳定,货币供求基本均衡: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或减慢,表明货币供求失衡,而且加快与减慢的程度可以反映出货币供求失衡的程度。

(3)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可知,经济体制稳定、货币流通速度既定时,由一定时期的商品、劳务总额决定货币需要量。因此,当国民经济增长、商品劳务可供量增加时,货币需求也会增加,货币供给随之也会相应地增加。要保持货币的均衡就要求货币供给增长率符合国民牛产总值客观增长状况

所以,可以将货币供给的增长是否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相符作为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趋向一致的,如果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大大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就一定存在着货币失衡了。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衡量货币均衡还可以有不同的、特殊的衡量标志。如银行的储备仔款动态,市场商品交易状况,金融市场投资情况,财政政策手段的运川都可以从某一侧丽来表示货币是否均衡。

二、货币失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失衡在理论上既可能是货币供大于求,也可能是货币供小于求。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它往往表现为物价上涨,称为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小于需求时,表现为存货过多,资源闲置,称为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可按其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结合具体经济条件来为其下定义。在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伞面而持续的上涨现象。 通俗地讲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原因,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在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物价上涨率等于通货膨胀率,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完全可以通过物价自由上涨表现出来。

在物价受人为全面或部分抑制的条件下,实行严格的全面物价管制,货币供应量一旦过多,不能马上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不能通过物价反映出来的部分必然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减慢也就成为物价受抑制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物价受抑制的条件下,通货膨胀是南于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求量。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实际上就是研究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需求量的原因。从我国的状况来看,主要有国家财政原因、国民经济结构原因、国际收支原因和银行信贷原因。

(1)国家财政原因。政府发行公债,当向商业性金融机构或者公众推销时,仅改变了市场货币供应结构,一般不是通货膨胀的成因。若公债是向央行推销,或以公债抵押向央行借款时,较易形成货币供给量过大,形成通货膨胀。另外,直接向央行借款,往往会形成货币投放量过多,由于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超过收入的结果,并且支出大部分是非生产性的,如果采用大量银行信贷资金弥补国家财政收支赤字,引起银行信贷投放规模过度扩张,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客观需求量,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2)国民经济结构原因。所谓国民经济结构原因,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相对过多,包括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发展比例,农轻重比例,积累与消费比例,生产与建设比例,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等。这些比例如果失调,就会导致结构型通货膨胀。

(3)国际收支原因。国际收支的最佳状态是在保持适当储备的前提下,力求收支平衡。长期、大量的顺差可能导致一国货币供应量过多。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是对外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的结果。对外贸易顺差,意味着商品出口大于进口。这一方面减少了国内市场商品供应量;另一方面,国家又要通过信贷途径投放本币增加外汇储备,扩大了国内本币供应量,形成国内货币购买力大于商品供应的矛盾,这将会导致通货膨胀

(4)银行信贷原因。即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过多。在当代货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如果是由银行信贷渠道供应的,这里由银行信贷原因形成的信用膨胀是指银行自身贷款过多或不当造成的信用货币供应量超过其客观需要量,如贷款过度、贷款不当,发放了没有物质基础的贷款,人为刺激经济增长所发放的效率低下的贷款,都会造成货币供应量超过可实现销售的商品流通客观需要量。

(5)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同定资产的投资有利丁经济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长期基本建设,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工期一般都相对比较长,如果投资建设规模过大、速度过怏,超过了现有的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业等能承担的能力,就会出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应与由建设所形成的货币投放不适应,造成市场货币量过多,形成物价上涨的压力。

(6)经济体制不健全。如果经济体制不健全,往往伴随着市场存在过度投机、价格信号扭曲的问题等,使得价格难以合理反映市场的供需,也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如果在不健全的体制下,作为创造市场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产权小清晰,缺乏自我约束,不承担风险责任,只追求投资规模扩大,使得银行贷款大量流入效率低下的企业,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3.通货膨胀的类型

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照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通货膨胀可以分为财政赤字型、经济结构型、国际收支型和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型、

(2)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状态,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开放型通货膨胀,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即在物价可自由浮动条件下,货币供应量过大,完全可以通过物价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_

2)抑制型通货膨胀,也称隐蔽型通货膨胀,即在物价受抑制条件下,货币量过多而不能直接、完全通过物价反映出来,因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变慢,被强制缓慢下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使物价长期、迂回曲折缓慢上升的通货膨胀。

(3)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爬行式通货膨胀,又称温和式通货膨胀,一般指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内,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膨胀率在一位数字之内。

2)奔腾式通货膨胀,人们有明显感觉,不愿保存货币,抢购商品,寻找其他保值措施。膨胀率可达两位数字。

3)恶性通货膨胀,也称超级通货膨胀

一般指年物价上涨速度在10%~100%的通货膨胀状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马克的价值只有贬值前的万亿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法币、金网券大大贬值,最终不得不废除旧币制,实行新币制

(4)按通货膨胀预期,厅丁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未预期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上涨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预料到价格会上涨的问题。

2)预期型通货膨胀,是指人们预料到价格上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经济核算时,会把物价上涨的因素也考虑在内。

(5)按西方通货膨胀成因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理论是一种比较占老的通货膨胀理沦,这种理沦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该类型是西方学者试图从供给方面说明价格水平上涨的一种理论。它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它包括工资成本推动、利润推动和其他成本推动三方面。

3)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该论点是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在现实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动很难分清,实际上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白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4)结构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认为,即使整个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丁平衡状态,但由丁经济结构及部门、劳动力市场、国内市场价格、世界市场价格等方面发生了变动,从而影响到物价的变动而发生通货膨胀。资源缺乏流动性(不能从需求下降的部门流向需求扩张的部门),短期中出现需求在部门之间的大规模转移,以及工资和价格缺乏向下弹性足造成结构型通货膨胀的三个主要原因。

(二)通货紧缩

1.通货紧缩的概念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的减少而导敛的效需求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普遍地下降。通货紧缩也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表现为投资的边际效益下降和投资机会相对减少,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市场普遍低迷等。判断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一是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是看这种下降是否超过了一定的期限。

按通货紧缩的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通货紧缩。轻度通货紧缩是指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由正值变为负值的情况。通货膨胀率负增长超过一年且未出现转机的情况可视为中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继续发展,持续时间在两年左右,或物价降幅达到两位数,这种情况就是严重通货紧缩。严重的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

2.通货紧缩的原因

引发通货紧缩的原因较多,既有货币因素,义有非货币因素;既有生产方而的原因,又有管理方面的原因;既有国外的原因,义有国内的原因。根据近代世界各国发生通货紧缩的情况进行分析,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紧缩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在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时,政府通常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大量控制贷款或削减政府开支,限制工资增长等

这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的幅度;如果调控过度,又有可能导致货币供应不足,社会需求过分萎缩,市场开始疲软,出现政策紧缩型的通货紧缩。在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时,往往出现通货膨胀势头已得到抑制,而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有一定的惯性,或是主管部门未能适时渊整政策,这时政策的负面影响就会显现。

(2)经济周期的变化。经济周期达到繁荣的高峰阶段,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产品供过于求,可引起物价下跌,出现经济周期型的通货紧缩。

(3)结构失调。如果由于前期经济巾的盲目扩张和投资,造成了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和过多的无效供给,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加剧供求之间的失衡一一方面许多商品无法实现其价值,会迫使其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大量货币收入不能转变为消费和投资,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就会导致结构型通货紧缩。另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居民消费经历着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在消费升级中往往出现某些原来式样的消费品相对饱和,销售不旺_同时,居民增加储蓄,以备进入下一阶段的高档消费3消费结构变化了,若生产结构的调整跟不上,必然形成消费增长放慢、市场需求和物价疲软不振的现象。

(4)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当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和经济走势不佳时,消费和投资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导致物价下跌,形成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当金融体系效率较低时,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或提高贷款利率,便会出现“信贷紧缩”。由于信贷过度扩大产生大量不良投资和坏账时,金融机构“惜贷”引起信川紧缩,也会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5)国际市场的冲击。对于丌放程度很高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在出口下降,外资流入减少。出口下降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也会拉动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下降,外资流入的下降,对经济增长不利,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自然又促使物价进一步下降。

本币汇率高估,会减少出口,扩大进口,加剧国内企业经营困难,促使消费需求趋减,导致物价持续下跌,出现外部冲击型的通货紧缩。

(6)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的影响。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放松管制和改进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出现成本压低型通货紧缩。同时,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科技创新是导致生产率出现增长趋势、供给增加和物价下降的重要结构性因素c近几十年来,金融创新过度发展,信用货币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增高,金融资本的投机和高杠杆运作规模迅速扩大,虚拟经济系统蕴含的巨大风险,如货币大幅贬值、股票指数大跌、房地产价格猛降、银行呆账剧增等,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3.通货紧缩的具体类型

通货紧缩类型的划分,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通货紧缩的性质、机理,针对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紧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1)相对通货紧缩和绝对通货紧缩

相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适合一国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物价水平区间以下,在这种状态下,物价水平虽然还是正增长,但已经低于该国正常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物价水平,通货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这种情形已经开始损害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是轻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视,可能会由量变到质变,对经济发展的损害会加重。

绝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价出现负增长,这种状态说明一国通货处于绝对不足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极易造成经济衰退和萧条。根据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又可以分为轻度通货紧缩、巾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而这三者的划分标准主要是物价绝对下降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一般来说,物价出现负增长,但幅度不入,时间不超过两年的称为轻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较大,时问超过两年的称为中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超过两位数,持续时间超过两年甚至更长的情况称为严重通货紧缩。

(2)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给显得:相对过剩而出现的通货紧缩。由于引起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国外需求减少或者几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足,因此,依据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把需求不足型的通货紧缩细分为消费抑制型通货紧缩、投资抑制型通货紧缩和国外需求减少型通货紧缩。

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时期产品数量的绝对过剩而引起的通货紧缩。这种产品的绝对过剩只可能发生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如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在市场机制调节不太灵敏、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绝对的过剩。这种状态从某个角度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坏事,因为它说明人类的进步,是前进过程中的现象。但这种通货紧缩如果严重的话,则说明该国市场机制存在较大缺陷,同样会对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显性通货紧缩和隐性通货紧缩、界定通货紧缩,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而且能够用物价水平的变动来衡量,因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如果采取非市场的手段,硬性维持价格的稳定,就会出现实际已经产生了通货紧缩,但价格可能并没有降低下来的状况,这种类型的通货紧缩就是隐性通货紧缩,隐性通货紧缩的存在为人们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但并不影响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就像隐性通货膨胀的存在,不影响以物价水平作为通货膨胀是否发生的判断标准一样。

编辑推荐:

2019经济师考试报名时间及报考条件

2019年全国经济师考试辅导招生方案

快速收藏!2018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责任编辑:)

6页,当前第5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经济师

        [协议护航-畅学班]

        10大模块 准题库资料 协议续学校方服务

        1680起

        初级 中级

        561人正在学习

      • 经济师

        [协议护航-精品班]

        12大模块 准题库资料 精品课程校方支持

        1680起

        初级 中级

        505人正在学习

      • 经济师

        [丰羽计划-畅学班]

        4大模块 题库练习 协议续学

        1080起

        初级 中级

        44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