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

发表时间:2022/6/25 10:00:05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及中医药人才工作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2年6月24日(周五)下午15:00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及中医药人才工作有关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 邢超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近日我局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人才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

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关于加强近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女士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先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女士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陈昕煜女士

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邢超。

首先,有请卢国慧司长向大家介绍《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有关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效能显著增强。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对中医药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和决定性作用,加快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

这个《意见》是首次制定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医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见》的出台将有利于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有利于遵循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优化人才培养,强化人才素质,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氛围,提升人才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我们在《意见》制定过程中,深入学习中央精神、广泛开展调研、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制定过程中着力对标对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着力突出重点,强化高层次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质扩量,强调加大培养规模,扩大岗位供给,建设高水平中医药院校,实施人才岐黄工程,提升人才质量。

这个《意见》昨天已经正式公布,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意见》的主要内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一是明确了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总体要求。《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服务需求、遵循规律、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需求,提出了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置中医医师。到2030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梯队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中医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逐步建成,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二是紧紧围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第一,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中医药人才发展高地,加快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

第二,扩大基层人才供给,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夯实基层人才队伍。

第三,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

第四,强化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

第六,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落实用人自主权,加大薪酬激励制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表彰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三是围绕确保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明确了组织实施的相关保障措施。包括了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中医药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部门加大指导支持,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推动有关政策落实。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发展经费支持力度。国家组织实施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各地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培养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各类中医药人才。营造良好氛围,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中医药人才弘扬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选树中医药行业优秀人才模范和工作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中医药人才职业荣誉感,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意见》的出台为新时代加强中医药人才工作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下一步,我们将以推动《意见》的全面落实实施为抓手,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 邢超:

谢谢卢司长的介绍,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意见》提出加快培育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想请问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 邢超:

这个问题请卢司长回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高层次人才是我们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引领带动我们整个事业发展的排头兵。我们局一直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在这方面我们实施了中医药领军人才的支持计划,培养了一批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另外也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建设一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着力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壮大我们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对标对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总体依然不足,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依然缺乏。针对这个问题,《意见》从吸引、集聚、激励人才和加强平台建设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举措。

在这儿我给大家介绍几个方面的《意见》的内容。

一是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军的战略科学家,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注重发现和推介中医药优秀人才。面向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吸引、发现、造就若干站在科技发展最前沿、在中医药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和卓越的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

二是培育壮大领军人才的队伍。继续实施领军人才计划,继续支持包括岐黄学者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我们在《意见》里面提出来对领军人才要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

另外,我们也创新实施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通过这个专项吸引行业内外包括海内外相关学科的优秀团队,来开展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联合攻关,打造一批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多学科的交叉创新人才。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视野和胸怀培育高层次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三是打造中医药人才发展的高地,围绕着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布局建设,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中医药优势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指导推动七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展人才政策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示范区。

另外,我们要坚持医教协同,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省部局共建高校以及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医学中心的作用,建设一批人才吸引、集聚培育中心。以上是我们围绕着高层次人才在《意见》里面的几个重点举措和措施。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意见》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能否在再介绍一下相关改革措施有哪些?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谢谢你的提问。应该说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始终是人才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这项工作确实是涉及面很广,需要多部门来综合发力才能够解决。

我们在制定意见的过程中,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一方面整合国家层面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有关政策举措。大家也知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我们力求推动这个《意见》使国家的政策举措在中医药行业能够落地落实,切实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要立足于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人才成长的需求来研究提出基于我们中医药自身行业特点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政策举措,激发人才的活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具体我们在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意见》里面提出要拓宽中医药机构服务的岗位,明确提出医疗机构按照机构设置基本要求,要配齐配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适应岗位,解决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二是落实用人自主权,明确提出要加大中医药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用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激励中医药机构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三是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在这里面也明确提出要深化公立中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切实落实两个允许,特别是对科研人才的激励方面,要落实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支持构建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另外特别针对基础人才,要建立基础人才培养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在人才的引进、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倾斜保障。第四个就是完善有关评价的机制。人才评价主体是在人社部,刘司长一会儿会做重点介绍,我们行业也会配合人社部,这里有两点补充介绍一下,一个是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以后,我们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任务落实,率先在院士评审领域实现了突破。中国工程院率先支持在院士评选中单独设组、单列计划,2019年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了两院院士6名,创了近20年来新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另外,我们通过建立表彰机制,在《意见》里提出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国家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的倾斜力度。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去年底的时候,我们评选了第四届的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这项工作进行了好几年,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大会以后,在人社部的支持下,这个表彰由过去的一次性表彰变成了周期性表彰项目。近期最新的评选结果也将公布,也希望大家予以关注,我们共同来宣传好中医药行业先进典型和模范,加大对行业人才的激励。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健康报记者:

我们都说代有传人,方能生生不息。人才一直是我们中医药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想问一下,对国家卫生健康委来说,在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有哪些举措和工作?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 陈昕煜: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从国家卫生健康委来说也是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特别是坚持中西医并重,一直以来全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委和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密切协作,强化医教协同,在深入人才培养改革中始终将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共同部署、共同推进。

一是在人才培养的项目立项布局中,我们始终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把它作为卫生健康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全局来考虑,并且加大倾斜支持的力度。比如在中编办、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委和中医药局协同从2010年开始牵头组织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这个项目实施以来共计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招收培养了7万多名本科医学生,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也一直持续扩大中医专业的定向医学生的招生规模。中医专业的招生这些年来达到了1.4万人,占比达21%。另外,还有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等人才培养项目,这些项目加起来每年培养的中医人才有2万余人,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基层临床医师中的骨干了。而且作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培养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加强中西医结合,强化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的中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比如说在全科医生培养中,我们要求西医类别的全科医生要熟悉中医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注重对中医诊断思维和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通过这些技术来不断完善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的这样一个教育制度。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也是始终如一地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比如在我们牵头组织实施的重大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创新中,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中药新药研发水平的提升,在中医药应对突发传染病技术的突破,还有中药产业的提质增效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9个创新品种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有39个中医药新药获批上市。另外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支持下,还形成了一批重大传染病相关的中医诊疗方案。特别是在这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重大专项支持的中药新药研发综合大平台筛选的有效药物已经纳入了诊疗方案,还有大家熟悉的抗疫“三药三方”,这些都为新冠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 陈昕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4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积极配合中医局、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继续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还要紧紧围绕像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这些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攻关,为中医药健康发展,为实施“健康中国”提供坚强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谢谢!

中国中医药报:

我的问题是关于中医药经典教学改革这方面的,想请问教育部在这块儿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王启明: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重视和加强中医药经典教学应该说是新时代中医药教育贯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一个核心要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医药改革,特别是在加强经典教学方面,怎样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我们提出来要加强完善“重经典、读经典、强师承”的中医药经典教学模式,来推动中医药教学传承精华,最为核心的是要提升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我把它概括成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优化课程“重经典”。归纳成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一条主线,就是要加快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的中医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动中医药院校落实国家教学的质量标准。第二个关健词就是要纳入必修,我们明确提出来要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纳入到本科、研究生教学的必修课程。第三个关健词就是要提高比重,要进一步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的比重,而且强调要把经典的教学融入基础临床的课程当中,贯穿在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以考促学“读经典”。我们加强医教协同,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面推行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这个考试导向性是非常强的,我们想在覆盖全部24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它的范围,拓展到所有举办中医药教育的高校,并逐步将等级考试的结果纳入到学生学业考评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导向也非常重要,来引导中医药学生“读经典、用经典”。最近,我们也在委托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好六门经典核心课程,希望他们能够组织全国专家的力量能够编写出高标准核心课程,在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同时要凝练固化一批经典的核心教材。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要强调深度融合“强师承”。加快建立《意见》提出来的早跟师、早临床的学习制度。特别是鼓励引导名老中医、中医药专家上台。同时我们也让临床的医师来授经典,因为我们经常谈到经典的学习在院校学习之外,经过在临床上的实践,周期性螺旋式的提升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要适当地请一些临床的医师授经典,来指导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提升他们的经典的能力。 同时在师承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方面,我们也做到了有机衔接,我们提供了一条政策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师承继承人,以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

我就回答到这里。

健康时报记者:

刚刚陈司长提到中医药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中医药人才的评价以及评审方面能不能介绍一下?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 刘冬梅: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人才评价可以说是我们人才成长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前端连着培养,后端连着使用和激励。所以我们觉得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本身是深化我们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遵循中医药人才自身的成长规律,建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的中医药人才的职称评价制度,可以说对于我们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次印发实施的这个《意见》我们主要是通过健全职称评价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以及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等方面的一些举措,来完善我们中医药领域的职称评价制度。

在健全职称评价体系方面,我们和卫健委、中医药局一起动态优化调整了我们卫生职称系列的专业设置,增设了中医技师的职称评审专业,加强中医技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在完善评价标准方面,我们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把医德医风放在人才评价首位,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了中医临床人才、基础人才、科研人才的评价标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 刘冬梅:

对于临床人才,我们重点是评价他的临床疗效,把诊断的准确率、治疗方案、病历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病人满意度以及师带徒情况等等作为我们评价的主要的要素,对于基础人才重点是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为作为重要的要素。对于科研人才,我们主要是评价他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的科学来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把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型代表作、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转化等作为我们评价的主要要素。在这个医师晋升工作的量的要求当中,我们还侧重于临床医生执业能力的评价,和卫健委、中医药局一起,我们通过对中医住院、病案的数据,以及公立的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数据的认真梳理和研究,设置了像中药饮片处方比、中医治疗疑难危重病患者数量,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等特色评价指标,这样能更加准确科学地评价中医药人才。

在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方面,《意见》里面明确我们的中医医师要晋升副高级职称的时候,应当有累计一年的在县级以下或者是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历。同时我们也支持各地设立专门的基层的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者是评审组,对我们基层一线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进一步畅通我们基层一线的中医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 刘冬梅: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起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意见》的有关要求,坚持破立并举,坚持分类评价,指导地方和有关单位进一步细化我们中医药人才职称评审的分类标准,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更好地发挥我们职称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更好地来引导和鼓励广大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钻研医术、弘扬医德,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就先简要回答到这儿,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现在基层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像中医药服务在基层有很大需求,老百姓希望在家门口能看上好中医,请问有那些举措把更多的中医药优秀人才吸引到基层、留在基层?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谢谢你的问题,中医药的优势在基层,中医药的声音在基层,老百姓确实是希望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

这些年来,应该说基层人才的问题不仅是中医的问题,也包括西医医师、教师等。但是中医是人民群众特别喜欢,我们始终把加强基层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任务,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目前,基层医疗人员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这个现象很普遍的现象。“十三五”期间,刚才陈昕煜司长也提到了人才培养,我们在给基层的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农村定单定向、中医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以及建设基层的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等等这样的一些措施,扩大人才的供给、搭建成长的平台。基层人才工作室大家也知道这个项目,是为了留住基层人才我们专设的项目。通过以上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人才不足的困境。总体而言,这个任务还很艰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意见》对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还是要扩大供给。前面我提到了,我们还要继续会同教育部、卫健委一块做好农村定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这个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治本之策。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我们扩大本科层级的免费医学生的培养规模。另外也支持地方、鼓励地方开展专科层面的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同时通过像我们刚才讲的全科医生的培养、转岗培训等等,来进一步扩大供给。

当然了,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受到了基层专家的欢迎。这个工作室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也还将加大规模,我们想争取到2025年为每个县级机构建立1—2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有特殊的要求,就是工作室的老专家要带基层医生,争取把基层医生带起来。再一个,从扩大供给,我们要面向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师开展全员的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包括乡村医生,实现培训全员覆盖,真正在基层培养一支“能中会西”的队伍,能够为百姓提供中西两法的医疗服务。

第二方面,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配备,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里面扩大中医医师的招生规模。鼓励退休的中医医师和中医的专长医师到基层去执业。另外还要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等的这样一些管理模式,鼓励县域里面的医共体、医联体人才上下流动。落实服务基层制度,要求中医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应当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在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或者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有一个指标,提出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一名中医类别的医师,或者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第三个方面,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其实人才流动也是一个政策导向,政策指向哪里,人才流向哪里。所以,我们想要推动各地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待遇保障的机制,另外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的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的合理待遇。在职称评审也要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主要针对基层人才我们有这几方面的举措。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了中医药人才的岐黄工程,请问岐黄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效?且如何推进?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谢谢你关注我们的岐黄工程。岐黄工程是我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在“十三五”期间首次凝练形成的一个专门的人才培养工作。工程实施以来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到目前,我们通过这个工程已经培养了149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797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一万多名中医的骨干人才。

另外在平台建设上我们也建设了31个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我们也创新在人才培养方式,在个人的培养项目上创新提出了团队培养项目,到目前已经支持建设了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传承创新团队。

我们经典的大家都比较了解的老中医药专家的工作室,我们继续加大力度,建设了2000多个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通过以上的举措搭建了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包括青年拔尖人才这样有序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也提升了我们人才的培养能力。

在岐黄工程的带领下,各地也参照国家局的做法,推出了很多人才培养专项,形成了国家和地方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态势。

“十四五”期间,这个《意见》里面,我们将继续做好岐黄工程,这也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一是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岐黄工程的顶层设计,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工程有很多项目,在项目的定位内容目标等方面,我们按照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新的需求,进一步凝练总结,把各类项目凝练成三个计划: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计划,进一步丰富工程建设内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卢国慧: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我们将继续实施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中医药创新团队、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临修、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等经典的项目;基层人才培养计划中将继续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等等项目。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我们也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推进高水平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老中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等。像我们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也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也列进了教育部有关工作计划,都是我们在一起推动。

这些项目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数量,来进一步提升岐黄工程的成效,叫响这个品牌。

另外,因为项目做大了以后也面临着一个规范管理的问题,资金的额度较“十三五”也大幅增加。如何管好一个工程,使工程规范有序地运转,这也是我们局党组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我们在局党组领导下,加强项目的管理,专门研究制定了岐黄工程的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对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考核、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关键事项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的效果,到2025年,我们将遴选培养300名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12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0万左右骨干人才,建设一批中医药创新团队和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训一批中医馆骨干人才等基层实用人才的目标任务。

光明日报记者:

此次发布的《意见》强调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请问教育部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工作亮点,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谢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王启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资源。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协同配合,采取系列举措,推动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初步建立了以“5+3”为主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优化调整了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了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紧缺人才培养,发挥中医药优势维护群众健康。三是丰富拓展了中医药院校功能,中医药院校已成为中医药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力量”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王启明:

教育部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论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会同中医药管理局,切实把《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第一,传承精华强特色。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在课程教材改革上发力。大力推进中医药经典教学改革,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加快建立以中医经典课程为根基的课程体系,尽快推出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优秀教材。二是在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上发力。打造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大力加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经典骨干教师培养。三是提升临床实践教学能力上发力。强化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看病抄方”。实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能力建设专项,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引领带动临床实践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第二,守正创新育新才。聚焦人民群众健康新需求,加快构建“顶天、立地、融合、创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顶天”就是积极推进九年制中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立地”就是持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学生培养,培养一批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融合”就是推动中医药与文、理、工的学科交叉,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创新”就是试点探索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一批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群众健康的能力水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 邢超:

谢谢王司长。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再会!

编辑推荐:

中国人事考试网:2022年执业药师考试介绍

中国人事考试网:2022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条件公布

2022年执业药师报考指南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 底部拉幕广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