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9年社会工作师考试中级综合能力第四章第二节

发表时间:2018/10/31 10:30:18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了解]

《精神分析导论》

《自我与本我》

1. 从人类的性欲原欲本能阐述人类心灵的运作;

2. 提出潜意识是个人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格结构的组成一级个人发展阶段等主要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了解]

(一)意识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三个层次。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潜意识(无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核心观点是,人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是存在其根源的,并非出于偶然。根源就是潜意识,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因此要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就必须探寻潜意识的意义。方法是通过解释梦与自由联想,在人无意识的表达中发现潜意识的意义,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1.本我

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它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2.自我

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3.超我

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当人格失调时,人的活动就会出现问题。面对问题,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强化自我,使之更加独立于超我,扩展它的知觉领域,提高组织能力,使它能占有新的本我部分。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本我欲求,检视出不和谐的状态部分,使服务对象能够觉察到。

(三)焦虑与防卫机制

焦虑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对攻击者的认同被心理动力学派视为非常重要的心理防卫机制,不仅是在儿童时期对父母亲的感受,在个人面对握有实质权力的另一方时也会发生。

(四)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获得性的满足,释放能量。如果人的欲望不能得到适当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成为人的问题行为,需要帮助和治疗。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了解]

(一)实务中的运用原则

目标: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并洞察和顿悟。

个别化原则

与受助人签定治疗协议

提供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自由联想

倾听和感受,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

(二)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

儿童期的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

治疗过程:

1.治疗情境

在治疗开始时,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签订合约。在合约中要明确双方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治疗者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同时还要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和个别性,社会工作者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服务对象。

2.治疗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这样,他才可健将痛苦经验讲述出来。“同理”是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的最主要特征,这也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重要技巧。

3.治疗性对话

治疗性对话包括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和诠释过程。

(1)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治疗的一个基本方法。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说出心中最原始的想法或感受。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些未经理性思维过滤的闪念是潜慧识的反映。

(2)治疗性倾听。倾听是指社会工作者不是刻意针对特定部分注意听,而是“广泛注意”,也就是社会工作者事先并未预设想要探寻的主题与线索。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倾听”,尝试将自己置身于服务对象的情境中,了解其想法与感受。社会工作者通过“广泛注意”和“同理倾听”逐渐建立起服务对象内心世界的“工作模型”,并在每次会谈之后修正这个模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猜想达到对服务对象的某种程度的了解。这种猜想是进行诠释的前提。

(3)诠释过程。诠释过程是指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其对服务对象心灵世界的了解。当一个人面对不被允许的冲动时,就会采用防御机制进行抵制。当防御机制失效时,焦虑和问题就此产生。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的重要性在于移情。诠释过程包括4个技巧:一是面质,指出服务对象不自觉并且重复的特定行为或话语,引发服务对象思考其背后的含义。二是澄清,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其经验的详细内涵,主要涉及挖掘出过去对现在的心理现象的影响。面质与澄清有助于服务对象对其经验有更多认识,但是不能呈现潜意识的意义。三是诠释,涉及潜意识内涵的呈现与说明,如愿望、情感与防卫机制。诠释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服务对象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四是整合,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经验的整体认识。

编辑推荐:

2019年社工考试备考 必看考试方案

2019社工考试报考指南—报考全方位解读

【围观】2018社会工作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责任编辑:hbz)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社会工作师

        [协议护航-英才班]

        13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退费

        1680起

        初级 中级

        750人正在学习

      • 社会工作师

        [丰羽计划-畅学班]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续学

        880起

        初级 中级

        753人正在学习

      • 社会工作师

        [协议护航-畅学班]

        精研课程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须学

        1280起

        初级 中级

        65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