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9年社会工作者《中级实务》考试第七章第二节

发表时间:2018/11/13 9:05:19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一、残疾人服务发展[了解]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越来越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正在经历从“医学治疗模式”向“社会康复模式”的转变。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层面的转型

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要把理论知识、实务技能和自我洞察力相结合,但在这样的结合中,理论知识恰恰是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其一,在致残原因的理论分析上,从个人责任理论转向社会责任理论。个人责任理论的前提隐含了“健全人”和“残疾人”的对立,在同等生活状态下,大多数人是正常的,而少数人致残,其责任只能在于个人或家庭,一个人患有残疾只能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或悲剧。

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无论先天性残疾还是后天性残疾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例如,近亲结婚而生出智障儿,表面上是先天性的,实际上是父母知识的缺乏,也是社会性因素造成的。

其二,在残疾现象的理论分析上,从社会标签理论向社会照顾理论的转变。标签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强调弱势群体的偏差行为是强势群体“妄加”标签的结果,而直接导致弱势群体逐渐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很显然,这种标签理论运用于残疾人社会政策,则会给残疾人和社会带来双重损失。社会照顾理论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关键是把所谓的“不正常”的群体或行为看作是“正常化”的。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层面的转型

这主要表现为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背后理念分析和工作方法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论分析。第一,在工作方法的理念分析上,残疾人社会工作正在实现由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的转变。供养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残疾人的生存“首位权”出发的,主要注重经济和物质层面的供养,而相对忽视精神和社会层面的满足。

回归社会理论是“去机构化”运动的代表性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和残疾人服务对象的互动,强调服务对象社会关系的重建,要增加服务对象的“能力”。

回归社会理论和增能赋权理论在理论层面是相通的。第二,在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论分析上,由单一的个案模式向综合服务模式转变。个案模式比较注重个体和家庭关系的介入,而综合服务模式则更多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反思对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

(责任编辑:hbz)

3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社会工作师

        [协议护航-英才班]

        13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退费

        1680起

        初级 中级

        750人正在学习

      • 社会工作师

        [丰羽计划-畅学班]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续学

        880起

        初级 中级

        753人正在学习

      • 社会工作师

        [协议护航-畅学班]

        精研课程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须学

        1280起

        初级 中级

        65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