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九章

发表时间:2014/4/9 10:12:34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九章

第九章 德育

  一、填空题
  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3、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4、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基本要素组成。(1999年填空题)
  5、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目标应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8、惩罚应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9、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0、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2001年填空题)
  11、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首先规范)的总和。
  12、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教育问题。
  13.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1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5.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二、选择题
  1、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
  2、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集体主义教育)
  3、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2000年选择题)
  4、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主张的是(苏霍姆林斯基)
  5、提出要根据儿童的习惯和暗示性进行教育的是(涂尔干)
  6、提出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是(杜威)
  7、奖励属于(品德评价法)
  8、指导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是(品德修养指导法)
  9、提出“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德育思想的是(马卡连柯)
  10、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柯尔伯格)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三、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6.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7.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8.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998年填空题;1999年名词解释)
  9.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10.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11.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12.前景教育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13.平行教育原则:又称“平行影响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2003年名词解释)
  14.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是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派提倡的一种德育方法。具体做法是:设计道德两难故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明
  对两难问题的立场,并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在讨论和交流中,激发学生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检验自身道德推理的充分性,努力理解并接纳比自己稍高一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2001年名词解释)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四、判断题
  1.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判断题)
  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2.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答:错。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3.德育过程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开始的。(2004年判断题,原题为:德育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意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答:错。德育过程的一般/帧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任何一种开端,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4.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
  答:正确。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5.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
  答:错。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它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人的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
  6.德育的全民性是指德育的对象包括全体人民。
  答:错。德育的全民性包括: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7.在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德育教育强调灌输。
  答:错。新时期的德育改革,在内容和方法上要加强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以便使德育基本内容的确立和安排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发展要求,符合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和实际,切实克服和防止压服、“强灌”、损害人的尊严和抹杀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做法。
  8.进行德育教育完全是政治课教师的事。
  答:错。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各科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五、论述题
  1.阐述活动和交往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1998年论述题)
  答:(1)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3)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2.联系实际谈一谈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做到:
  (1)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都不相同,了解学生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德育水平和他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德育知识挺多,但并不能转变为德育行为,关键是缺乏意志;有的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关键是缺乏道德情感,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对他的德育教育要从知、情、意、行不同方面人手。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如果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式德育教育,学生从内心更加不接受、不认可道德教育,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教师做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
  (2)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道德教育,但学生一出校门受社会不良影响,立刻就把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化为乌有。所以德育教育必须社会方方面面力量要一致,坚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成果。
  (3)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当集体中有学生犯了错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这个学生,同时也要用这个学生所犯的错误来教育集体,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世界进行不同的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如对初一学生和高三学生进行德育的重点、方法就不尽相同。
  3.联系实际谈一谈德育的开放性。(2000年论述题,原题为:怎样理解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
  答:(1)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2)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
  (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往,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4)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
  (5)由于德育是开放性的,在我们德育中要敢于借鉴古代、当代,特别是现代西方在陶冶人品德方面一些优秀的做法,拿来
  为我所用。同时在德育内容上,要注意联系时代,联系当时涌现的英雄人物,例如用孔繁森同王宝森对比来进行道德教育。针对当前西方国家用“最高人权”来否定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要给学生讲明道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
  4.论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答:(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他认为,在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尊重儿童,亦即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深厚的情感来对待和教育他们。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相信通过教育,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新人。
  (2)集体教育的思想。(2001年论述题)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1998年填空题)它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认为,集体应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3)劳动教育的思想。
  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他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他重视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但他更重视劳动在精神和道德上的作用。他强调劳动教育应和生产教育相结合,认为“不注意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会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
  (4)纪律教育的思想。
  马卡连柯的纪律教育是与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的。他认为,纪律是到达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教育谈话和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方法,同时又要正确合理使用惩罚和奖励。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手段。惩罚应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他反对滥用惩罚,坚决反对体罚。
  5.论述涂尔干的德育思想。
  答:(1)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
  他认为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的作用。他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002年、2004年填空题,2005年名词解释)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是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其次是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再次是奖惩结合,切忌体罚;最后是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6.谈一谈杜威的德育思想。
  答:(1)道德价值论。
  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他还认为道德评价没有客观标准,道德没有绝对的道德价值,没有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戒律,所有道德规范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他还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的就是有道德价值的。但“实用”并不是指对我有用而是指对全社会有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学校应该教给学生那些能促进人类福利的价值观,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作出道德方面的决定,而不是依照固定的准则。
  (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他提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他试图从“道德生长”切人,阐述道德教育如何植根于儿童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而增益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的道德理想。他认为个人善和社会善是紧密联系的,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他认为“德行之数目无穷”,进行不同分类教育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因为品德的内容与意义也是不固定的,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他主张在尊重儿童道德人格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新个人主义、宗教教育。
  (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他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他指出学校的社会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直接传授道德知识,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他提出学校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应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把他们置于必须自己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采用适合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
  7.阐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1999年论述题)
  答:班杜拉提倡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关于模仿学习,他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关于抗拒诱惑,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一
  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2001年选择题)
  关于言行一致,他得出的结论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8.阐述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1999年选择题)
  答:柯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
  (1)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
  首先是前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其次是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三阶段,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2002年选择题)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最后是后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他依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观点。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