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硕士教育学辅导:教育与社会发展

发表时间:2014/4/9 10:12:34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教育硕士教育学辅导: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或论述]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简答]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掌握教育的支配权,从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方面控制教育发展的方向。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掌握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i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简答]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与一个国家国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他们的言论、行为、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藉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简答或论述]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或判断]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生产力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随之出现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也必然促进教育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简答或判断]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三、人力资本理论.
  1.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名词]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先提出并给予理论阐述。核心概念的“人力资本”,指的是人们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2.人力投资的内容。人力资本[名词]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由投资的方式产生的,对促进生产有重要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物质或精神收益。
  3.教育投资效益的计算。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基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着密切关系。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
  1.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名词]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简答]首先,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科学发展水平。其次,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及其他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加遵循这种规律。再者,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3.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影响的途径。①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内容。②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人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③科学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简答]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是将科学创造的成果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后,传授给更多的人,他们能够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打下基础。
  2.教育推动科学体制化。从17、18世纪开始;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和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名词]。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是尤为突出。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三、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不断深化,这是一场信息革命。这场革命,正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推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这场革命也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提供了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观念。
  2.教育观念的转变。[论述可能与其他章节联系起来]
  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
  ②教育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度计划,并且能够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
  ③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
  ④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迅速发展,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从其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二,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论述]
  1.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具有系统化、集中化、高效化的特点,只有通过教育把文化与人的载体结合起来,方能使文化达到活化的状态,在现实中显示出它的价值与活力。
  2.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改造是指在原有要素的基础上,进行选取和调整。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①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第一,选择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精神;第二,选择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率高的文化要素。②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易于被掌握。
  3.教育对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一是教育自身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如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而教育无限地发掘了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了人创造文化的能力。
  三、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取向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1.传统文化积极方面的吸纳。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的教育、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团结友爱、尊师爱生、注重集体利益、反对个人扩张、注重人格气节、反对见利忘义等,都是今天依然要发扬的。但是当代在总体上如何评价和对待传统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应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前提下,发扬优良传统,摆脱传统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2.传统文化消极方面的影响。[案例,论述,判断]
  ①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教学中,崇尚教师权威,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
  ②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看作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③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学生观的影响。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作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四、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名词]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
  2.校园文化的价值。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品德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成为他们的共同信念。这种精神环境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