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1年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考点辅导:教育详解

发表时间:2014/4/9 10:12:34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2011年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考点辅导:教育详解
 本文导航
  • 第1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1)
  • 第2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2)
  • 第3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 第4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 第5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科学技术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学校便出现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功能也发生了分化,并分别在不同的形态中得到体现。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18~19世纪期间,随着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相形之下,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则变得隐蔽起来。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换,使得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近代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不断更新和提高的需求,具体地说,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如下变化:
  (1)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
  (2)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3)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
  (4)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加
  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以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人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两种教育相互隔离。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学中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了。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古国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享有受最优良的教育的特权,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要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的经曲《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佛教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信徒,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并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大约也是4000年前,发展成强大的中王国,文化繁荣,古代教育达到鼎盛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的子弟,贵族阶级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人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时期。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为了更好地布道,也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其次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中世纪也有吐俗教育,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

  编辑特别推荐:

  2011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章节考题详解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英语写作练习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模拟试题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精选问题答资料汇总

  2010年10月在职教育硕士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更多优质信息请访问教育硕士站  教育硕士站论坛

 本文导航
  • 第1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1)
  • 第2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2)
  • 第3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 第4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 第5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科学技术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
  (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实质上都服从于治人之道。
  (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4)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习得与社会生产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
  (5)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帜,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考*试大。
  (三)近代教育
  16世纪始,世界逐渐进入近代社会,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人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取代,从而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也引起了教育  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段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教育的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等向世俗方向发展。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器化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民主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展开。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革命魔术般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教育,在落后国家被看成是追赶现代化的法宝,在发达国家被看成增强竞争国力的基础,教育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发达国家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更快;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结构的重组,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新认识,也极大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现代特征逐渐在教育上也反映出来,主要有:
  (1)教育的终身化
  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于是,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以及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

  编辑特别推荐:

  2011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章节考题详解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英语写作练习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模拟试题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精选问题答资料汇总

  2010年10月在职教育硕士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更多优质信息请访问教育硕士站  教育硕士站论坛

 本文导航
  • 第1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1)
  • 第2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2)
  • 第3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 第4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 第5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接着,党中央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1998年,教育部为落实《纲要》的精神和要求,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基本目标。这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为国家、为民族有所贡献、有所创造的机会。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人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公布义务教育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国民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以后,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学校等,对谁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的制约。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  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  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二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并不是被动接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进入现阶段社会,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科学文化高度发展,势必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这就必然越来越依靠于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国家各级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学历层次和多方面的素养都将随之而提高,它意味着教育的影响亦相对增强。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要不断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就不可忽视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反动的阶级利用教育来宣传反动的思想、观点、迷信,为维护反动的政治服务;革命的阶级利用教育宣传革命的思想,传播科学真理,制造革命舆论,以影响群众,为革命的政治服务。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

  编辑特别推荐:

  2011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章节考题详解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英语写作练习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模拟试题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精选问题答资料汇总

  2010年10月在职教育硕士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更多优质信息请访问教育硕士站  教育硕士站论坛

 本文导航
  • 第1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1)
  • 第2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2)
  • 第3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 第4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 第5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与人类物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办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投人,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它所能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家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蒸汽机)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电气)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电子)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关系,全日制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等失调的问题,或者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自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根据他对科学知识分类的观点,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英国以及欧洲实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后,世界各国许多的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核心的。而每次重大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都反映了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在今天,把新的科技成就引进教育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就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措施,将大大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水平。

  二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要靠科学技术人才把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来完成;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要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来发挥作用;高水平的生产、经济效率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来实现。而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科学技术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任何科学技术都不仅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而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学校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还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通过对已有科学技术的整理加工,可以使下一代更迅速、更易理解地掌握这些知识。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力量比较集中,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术思想活跃,信息来源丰富等特点,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军,对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技术作出特别的贞献。

  三 人力资本理论

  关于教育对生产力的贡献的认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经验认识的水平。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有研究者试图以实证的研究证明教育的经济贡献,但真正引起注意是在6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以后。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作生产的三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 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Sehultz)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从测定教育资本储量人手。舒尔茨首先计算出美国1929年积累的教育资本总额为1800亿美元,1957年增至5350亿美元,1929年每个劳动力平均的教育资本是3695美元,1957年增至7868美元。这说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量增加了。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编辑特别推荐:

  2011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章节考题详解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英语写作练习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模拟试题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精选问题答资料汇总

  2010年10月在职教育硕士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更多优质信息请访问教育硕士站  教育硕士站论坛

 本文导航
  • 第1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1)
  • 第2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的发展(2)
  • 第3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 第4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 第5页: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人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2)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3)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育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对科学创造的成果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能够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打下基础。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早先,科学研究活动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据1986年统计,美国的科学家被大学聘用的占全部科学家的40%,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联邦德国的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75%;在日本,则是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国立研究机构承担应用研究,民间企业承

  担开发研究的科研体制。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1995年,高校承担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占总数的6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二分之一和国家发明奖的三分之一。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电脑软件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对推进相关科学和技术研究有直接作用。

  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不断深化,这是一场信息革命,这场革命正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基础性的变化和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推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着深刻的革命。同样,这场革命也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

  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2.教学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这为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编辑特别推荐:

  2011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章节考题详解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英语写作练习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模拟试题资料汇总

  2011年教育硕士教育学精选问题答资料汇总

  2010年10月在职教育硕士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更多优质信息请访问教育硕士站  教育硕士站论坛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