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四章

发表时间:2014/4/9 10:12:34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四章
 本文导航
  • 第1页:填空题
  • 第2页:选择题
  • 第3页:名词解释
  • 第4页:判断题
  • 第5页:论述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关。
  3、学校的教育目的层次可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
  5、社会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1999年填空题)
  6、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7、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8.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0.指导学生掌握艺术创造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艺术气质艺术思维,特别是艺术的(独创性和个人特征),则是美育的至高境界。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本文导航
  • 第1页:填空题
  • 第2页:选择题
  • 第3页:名词解释
  • 第4页:判断题
  • 第5页:论述题
  二、选择题
  1、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价值多元化)
  2.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是教育目的中的(培养目标)
  3.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教育目的中的(教学目标)
  4.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英才教育)
  5.在法规中提出“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6.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7.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本文导航
  • 第1页:填空题
  • 第2页:选择题
  • 第3页:名词解释
  • 第4页:判断题
  • 第5页:论述题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批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体育:是授予学生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998年名词解释)
  6、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1999年名词解释)
  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8、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9、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引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2000年名词解释)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本文导航
  • 第1页:填空题
  • 第2页:选择题
  • 第3页:名词解释
  • 第4页:判断题
  • 第5页:论述题
  四、判断题
  1、美育就是艺术教育。(2002年判断题)
  答:错。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它的内容比艺术教育要宽阔的多。
  2、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答:错。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3、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和技能。
  答:错。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和技能,而且要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他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4、体育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
  答:错。体育的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他们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5、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答:错。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和现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6.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答: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本文导航
  • 第1页:填空题
  • 第2页:选择题
  • 第3页:名词解释
  • 第4页:判断题
  • 第5页: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论教育目的的层次。
  答: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即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各学习领域和/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
  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要求(或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试论“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1)“五育”中的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面和具体内容上。也就是说,“五育”各自任务的实现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上有相通之处。
  (2)“五育“之间还存在着互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如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需要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形成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守学习纪律,这时,德育就成为实现智育任务的手段,反之亦然。
  (3)从实践的角度看,“五育”各自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关联性。任何一种活动的参与者都需付出自己的身心力量,而活动也对参与者的身心产生多方面影响。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五育”的任务不是完全分头由不同类的活动承担,而是在每一类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实现各育的任务。在某一类活动中,往往一部分处于显性的状态,一部分则处于隐性、渗透的状态。如教学活动并非只同智育有关,智育任务的实现也不是只通过教学。
  (4)“五育”中,体育为增强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身物质基础服务,是基础。德育、智育、美育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人作为社会人求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教育。
  (5)“五育”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育活动中任何孤立只强调某一育的地位与任务,或者把各育之间关系割裂、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不利于人的全而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损害的不仅是被忽视的方面,而且也包括被强调的方面。因为任何一育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高超的教育活动是体现“五育”内在和谐美的活动。

  更多备考辅导>>

  2014年教育硕士教育学日常练习题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硕士考前辅导资料第三章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