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历类 >> 高考 >> 试题题库 >> 正文

2006年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发表时间:2016/4/10 11:02:32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2006年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第I卷  选择题
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勾当/勾搭      吐露/露马脚       勒索/悬崖勒马
B。着凉/着想      夹被/夹生饭       劲歌/疾风劲草
C。炮仗/炮弹      关卡/卡脖子       曾经/曾几何时
D。扉页/绯闻      馈赠/溃疡病       跻身/济济一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日本首相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使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更难赢得亚洲人民的________。
②孩子如果过多玩网络游戏,家长应适当加以________。
③高致病性禽流感________没有吓倒人们,_________更加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信任     干涉     不但/而且        B。信赖      干预      不但/而且
C。信任     干预     非但/反而        D。信赖      干涉      非但/反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提早开始复习备考而拼命抢进度,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必须制止。
B。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于是,他决定本着师心自用的态度,虚心向老师和周围的同学请教。
C。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D。去年,我们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个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下滑,其根本原因是班级学习风气不正在作怪。
B。职业技术人才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多类别的人才自成序列化,即不仅人才形成了多种类别,而且每一种类别都由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构成。
C。巴基斯坦官员2005年11月8日宣布,南亚大地震使巴基斯坦在这场不幸的灾难中死亡人数已经超过8万人。
D。虽然感情生活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户籍制度
中国本土的户籍制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政府实行户籍登记制主要是为分配土地、征收赋税及摊派徭役提供凭据。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逐步发展成为集人口迁移控制和利益资源分配于一体的结构严密且功能强大的系统性政策,以一九五八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该法规确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原则,明确地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人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并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种二元结构的封闭式的户籍管理模式构成了世界罕见的城乡壁垒,它在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城市可凭借户籍壁垒购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和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的城市就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户口本成为中国人之间身份及待遇差别的一大标志,户籍制度是留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烙印.t x
客观地讲,传统户籍制度对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等,确实起到了“铁篱笆”似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滥觞于农业和计划经济的传统户籍制度已经明显适应不了时代的需要。“铁篱笆”式的户籍制度不仅钳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在客观上伤害了一大批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感情。作为户籍制度配套实施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制度,在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这种“剪刀差”政策无疑为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动力。毋庸置疑,广大农民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及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牺牲。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因生计所迫而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几乎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市民”身份,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及社会地位,甚至连基本的人身安全感都没有,因而这些处于城市边缘的“打工族”对城市生活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感,这在相当程度上窒息了他们投身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另外,曾几何时“农转非”指标成为权钱交易的资本,有关部门在办理“农转非”时,“走后门”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一言以蔽之,既失公正又缺效率的传统户籍制度是一项负面效应甚多的壁垒性政策。
5。下列对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户籍制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分配土地、征收赋税及摊派徭役。
B。是集人口迁移控制和利益资源分配于一体的结构严密且功能强大的系统性政策。
C。我国户籍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
D。户籍制度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一项负面效应甚多的壁垒型政策。
6。下列对“户籍制度是留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烙印”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户籍制度中,单方面地规定了农民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一系列特别严格的要求。
B。城市可凭借户籍壁垒构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和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的城市就业制度,而农村不能。
C。户籍制度使户口本成为中国人之间身份、待遇、思想、学识等一系列差别的重要标志。
D。因生计所迫而入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几乎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市民”身份,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及社会地位。T x
7。下面对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城市边缘的“打工族”对城市生活没有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而窒息了他们投身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户籍制度是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原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都改变了。
C。户籍制度钳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D。在市场经济下,“农转非”成为钱权交易的资本,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画网巾先生传
(清)戴名世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曰:“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曹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曰画网巾云。
岁庚寅夏,四营兵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刚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曰:“此种种者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捽之,二仆瞋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曰:“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冢致祭不缀。
注:①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裹发,始于明代。②庚寅:顺治七年(1650)。③四营兵:清初在江西、福建一带明军余部。④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之礼,臣乃敢上璧
9。下列各句编为四组,表明画网巾先生“忠于明朝”的一组是
①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
②今吾曹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
③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
④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
⑤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
⑥而岁时上冢致祭不缀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网巾先生”是一位明末清初的节义之士,其姓名籍贯都不为人所知,明亡后,匿迹于山寺中。
B。“画网巾先生”被邵武守将池凤阳捉住,除去他的网巾,但先生又自己画上网巾,以示对明王朝的忠诚。
C。王之纲尽力劝导“画网巾先生”,但“画网巾先生”誓死不从,后来死在王之纲手里。
D。作者将“画网巾先生”的两个仆人视死如归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很好地衬托了“画网巾先生”的形象。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将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间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______________。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2)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巴尔扎克创作的______________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述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
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4分)
①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②人又能攀多高?
③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④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向。
⑤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⑥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人能走多远?____________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19.结合个人的感情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可以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请仿照示例。自选两个汉字进行别解,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6分)
示例:惩——对心的征服,才是处罚的最终目的。
      悟——做思考的我,才能形成我的思想。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则古训告诫人们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5分)
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推荐理由:(不超过50字)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古训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七、作文(60分)
21.请以《咫尺天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C()
2.C(①“信任”是指“相信并敢于托付”,“信赖”是指“信任并依靠”。句中没有“依靠”的意思,所以应选择“信任”;②“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干涉”是指“过问或制止不该管的事”。句中所说的问题没有“不该管”的意思,因此应选择“干预”;③“非但/反而”表示反方向递进或出乎意料,“不但/而且”单纯表递进。句中有“反方向递进”的意思,因此应选择“非但/反而”。)
3.D(A.“寅吃卯粮”乃因人不付出而为;本句所言是“急于事功”,欲速则不达。B.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C.断线风筝:比喻一去不返或不知去向的人或东西。D.伐功矜能:指吹嘘自己的功绩和才能,形容句稿子大,恃才傲物。伐、矜,夸耀。)
4.B(A.结构混乱:删去“在作怪”或删去“其根本原因”。C.成分赘余:删掉“不幸的”。D.不合逻辑: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t
5.B(A.不是对现行户籍制度的解释;C.解说的是户籍制度中的一个具体内容;D.对户籍制度缺少具体解释。)
6.C(是身份、待遇的差别,文中没有写到思想、学识等其他方面。)
7.A(以部分代全体,原文是“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
8.D(D.副词,才。A.用,把/表并列,相当于“而”;B.况且/尚且;C.代词,他的/祈使,表期望,命令)
9.C(③为王之纲劝降“画网巾先生”的话;⑤为“画网巾先生”仆人的话;⑥写“画网巾先生”就义后,人们对他的仰慕和怀念。)x
10.B(“画网巾先生”先被光泽守将吴镇捕,后被送至池风痒处。“画网巾先生”不是自画网巾,而是其仆人为他画上的。)
11.(1)我们两个人难道还顾惜一死吗?不过死也应当有礼节,要和我们的主人告别一下再死罢了。(“岂惜死者”“顾”“一辞”各1分,句意2分)
(2)一个计划都没有进献实行就束手就擒,和奴婢有什么区别呢,又用这个来交换节烈的名声,我耻笑古今以来的遵循旧例而辜负节义的人,所以感到羞耻,不再说什么了。(“效”“以”“易”“笑”各1分,句意1分)
12.(1)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大意对即可,要结合诗句分析,每个字2分)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2分)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2分)(大意对即可)
13.(1)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际,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鸡鸣桑树颠
(2)忠而被谤,盖自怨生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人间喜剧》
14.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妈妈洗菜和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树下的水牛消失了;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写出3点给4分,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
15.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汇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每点2分)
16.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做铺垫。(2分)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2分)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主题。(2分)
17.哀伤和惆怅。(2分)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4分)
18. ⑤②④①⑥③
19.例:选——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
劣——平时少出力,最后总会比别人差一点。
舒——舍予即忘我,这是一种何等舒畅的境界。
值——人生要有“价值”,首先要求人要正直。
起——欲要崛“起”,就必须走自己的路。
20.略。  21.略。
附文言文译文:
先生这个人,他的姓名、官职等级和籍贯都不能知道,带着两个仆人,都穿戴着明代的衣帽,躲藏在绍武、光泽一带的山寺中,他们的事情被人所知,于是光泽守将吴镇派人逮捕了他们,押送到绍武守将池凤阳那里。池凤阳把他们的网巾都除去了,把他们留在军中,告诫手下谨慎看守他们。先生已经失去了网巾,洗漱梳头完毕,对两个仆人说:“衣帽,历代有各自的规定,至于戴网巾则是我朝太祖高皇帝首创实行的。现在我遭遇国家灭亡就要死了,难道可以忘记祖宗的制度吗?你们取笔墨来,替我在额上画上网巾。”于是两个仆人替先生画上网巾,画完以后,才戴上帽子,两个仆人也互相画,一天天地都这样。军中的士卒都笑话他们,先生没有姓名,人们都叫他画网巾的人。
庚寅年夏天,四营军在绍武的禾坪被打败,池凤阳假称先生是阵俘,把他献给提督杨明高。杨明高的军队到了泰宁,把先生从囚车里放出来,对他说:“如果在今天投降我,还可以免除死罪。”先生说:“我原来就认识王之纲,应当到他那里决断此事。”王之纲,是福建总兵,是攻破四营军的功臣。杨明高很高兴,押解他到王之纲处。王之纲说:“我本来也不认识你。”先生说:“我也不认识你,今天特地到你这里死罢了。”王之纲追问他的姓名,先生说:“我忠心却不能报效国家,留下姓名就是辱国;我有智慧却不能保护家庭,留下姓名就是辱家;国家危难之时不能立即献身于国,留下姓名就是侮辱自身。军中人叫我为画网巾的,就用这个做我的姓名就可以了。”王之纲说:“天下大事已定,我本是明朝的总兵,只是因为识时机变化,知晓天命,到现在还不失掉富贵。你一个平民,倔强而死,有什么好处呢?再说变更朝制、改换服装,从前代就已经这样。”就指着他的头发骂他说:“这种短短的头发还不肯剪去,为什么呢?”先生说:“我对于网巾尚且不忍心除去,何况头发呢!”王之纲大怒,命令士卒先杀死他的两个仆人。一群士卒上前揪住他们,两个仆人睁大眼睛叱骂他们说:“我们两个人难道还顾惜一死吗?不过死也应当有礼节,要和我们的主人告别再死罢了。”于是向先生下拜,并且告辞说:“我们能够给您打扫黄泉之下了!”竟欣然受刃而死。王之纲又对先生说:“你难道还有什么辜负别人心吗?坚持正义而死虽然也很好,为什么固执到这种程度呢。”先生说:“我辜负什么?辜负我的国君罢了。一个计划都没有进献实行就束手就擒,和奴婢有什么区别呢,又用这个来交换节烈的名声,我耻笑古今以来的遵循旧例而辜负节义的人,所以感到羞耻,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在泰宁的杉津受死刑。泰宁诸生谢韩在郊外的杉窝山埋葬了他的骸骨,墓碑上题写“画网巾先生之墓”,每年到坟墓祭奠的人不断。

(责任编辑:liushengbao)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