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历类 >> 高考 >> 试题题库 >> 正文

2016年湖南高考历史复习试题实战演练(3)

发表时间:2016/4/12 13:55:29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1. (2013·江苏卷)如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甲线段”是从1990-1995年。这一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受此理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故选C项。

答案:C

2.(2013·天津卷)天津着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50年代,达仁堂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即达仁堂的生产与市场销售脱节。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不能较好地把握市场,出现了材料中的“茫然”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达仁堂对市场的“茫然”,并非是企业失去活力所致,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D

3.(2012·安徽卷)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

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

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着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B项正确,A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D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

答案:B

4.(2012·全国卷)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解析: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改变,错误。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时间与题干不符,错误。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私营工商业没有直接联系,错误。D.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意味着国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承认私有制的存在,正确。

答案:D

5.(2012·江苏卷)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题干反映我国“1969年……不向国内外借债”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A、B、D表述均不符合我国史实,均有误。

答案:C

6.(2012·新课标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纷纷下海经商说明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A项符合题意;由于本题题干主旨和选项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其他三个干扰项如果用题干主旨无法直接排除。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用史实进行排除。B项说法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在80年代就开始而不是1992年,故排除B项;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不是1992年,故排除C项;D项说法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80年代也已经开始,不是1992年,故排除D项。

答案:A

7.(2011·上海卷)“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由“多劳多得”可知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8.(2011·课标全国卷)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利税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搞活企业,具体措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企业上缴利税总额的增加幅度要大于或等于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可以看出,只有在保证企业利润增加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企业工资增长,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不能体现,D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答案:C

9.(2011·四川卷)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解析:注意图片时间信息“1980年”,A项出现于1978年,B项出现于1987年,C项出现于2002年,D项出现于1992年,故A项正确。

答案:A

10.(2011·山东卷)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中国政府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B项错误;从营业执照看,我国开始出现个体工商业,说明国家允许私有经济发展,表明我国所有制形式出现多样化,故选C项。沿海开放城市出现于1984年,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1·浙江卷)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邓小平认为以证券、股市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故D项的说法最能反映邓小平的思想。其他三项不符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

答案:D

12.(2011·福建卷)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84年以后,我国进出口开始出现较快增长,这与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有关,故选B项。四个经济特区成立于198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其他三项不正确。

答案:B

13.(2011·广东卷)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感,有的甚至替它大肆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解析:第(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注意角度限制“内外”和时间信息“20世纪30年代”;第(2)问,“原因”可以从中国、苏联、西方等角度回答;“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分析;第(3)问,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后,出现了滞胀的局面,资本主义各国开始调整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基本措施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责任编辑:xy)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